——漫議《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剛剛頒布,便有網絡和平面媒體的編輯給我寫信,要我談談自己對這一《實施意見》的意見。教育影響到我們社會的千家萬戶,更影響我們民族的未來,由于長期在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情況也多少有些了解,這里僅就自己見到、聽到和感到的東西,漫議《實施意見》中所涉及的主要問題。
高考不分文理科、“減少和規(guī)范考試加分”和“完善和規(guī)范自主招生”,是這次《實施意見》最大的亮點,前者事關考生今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專業(yè)的選擇和個人的前程,更事關教育的人性;后二者事關教育的公平和考試錄取的公正。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實施意見》中最正確的決定,它不僅僅是有利于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也符合教育中的人性,對此我自己深有體會。我的小學、初高中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那時中小學根本沒有分文理科的概念,學生也沒有任何學習壓力,我到初中以后就慢慢喜歡上了數學,上高中以后又喜歡上了寫作,就整體成績看我的理科可能更好。1973年鄧小平恢復工作,出現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我們麻城一所幾千人的高中還破天荒地舉辦了一次數學競賽,那次競賽的前三名中只有我一個人陰差陽錯報考了文科。其實我高中時作文雖然寫得不錯,但在班里還稱不上“老大”,我的數學成績在班里可一直名列前茅,數學老師還常給我開數學小灶。上大學不久,我就后悔報考文科,要求換到數學系去學習,當時沒有換系換專業(yè)的規(guī)定,我還找過相關領導和老師要求退學。我在大學一二年級讀得非常痛苦,三年級以后為了個人出路才去報考研究生,這才走上今天這條道路。這些經歷去年我寫在《碰巧——大學畢業(yè)三十周年隨感》一文中。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過早就強分文理科,既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不符合人的本性。一個人喜歡文科還是喜歡理科,與個人的智力沒有太大關系,主要是個人經歷和環(huán)境造成的,比如小學時數學老師特別和藹,語文老師特別討厭,或者自己的母親愛看小說,或者自己的父親是數學教師,都可能決定你的學習興趣。我兒子數學成績好于語文,就是因為我對他過于嚴厲,他小學數學老師特別平易近人。我弟弟現在在國外從事數理統計研究,是因為他年齡比我小很多,他考大學的時候全社會都輕視文科。對中小學的學生稍加考察就會發(fā)現,一個小孩連續(xù)幾次數學考試失敗,或經常有難題不能解答,就可能挫傷了他對自己學習數學的信心。就像一個人是喜歡吃辣椒還是喜歡吃花椒或者喜歡吃甜食,主要是環(huán)境的產物一樣,一個小孩喜歡文科還是喜歡理科,取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外在原因。我們的教育過于功利,沒有好好培養(yǎng)我們后代廣泛的興趣——興趣可以培養(yǎng),也可以扼殺。一個人到底擅長于什么專業(yè),要有一個長期的試錯過程才能認知。清人章學誠在《答沈楓墀論學書》中說:“人生難得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學者不自見也。博覽以驗其趣之所入,習試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進乎道矣?!闭率媳任覀兏媒逃腿诵裕浻伞安┯[”、“習試”和“旁通”等方法來不斷試錯,是每一個人認識自我長處和短處的不二法門。人的智力具有極大的潛能,人的發(fā)展更有無限的可能性,從初中和高中就分出文理科,完全不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更違反了一個人成長的天性。不僅在中學階段不能分文理科,進入大學后仍然要讓學生自由地選擇不同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