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工藝的主題(1)

美的沉思 作者:蔣勛


在漢帝國成立以前,我們稱當時的中原民族為“漢民族”自然是不恰當?shù)?,流行于春秋?zhàn)國時代的比較正確的名稱倒是“諸夏”,《論語·八佾篇》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本褪亲詈玫睦?。所謂的“諸夏”顯然暗示著不同的部族之間的聯(lián)合。這些部族內部有摩擦、矛盾;但是,在更大的共同生存目標下(譬如“攘夷”),暫時完成了一個并不那么嚴密的會盟形式。

我們曾經(jīng)嘗試用商代不同圖騰的部族兼并來解釋盤庚遷殷以后青銅器的“復合動物紋飾”?!把髌啤钡牟孔寮娌?zhàn)爭變成了青銅器上繁縟華麗的神奇獸類,仿佛仍然記憶著那交織著慘烈、輝煌、血污與歡呼的歷史年代。

周公東征以后,在西周接近中期時,青銅器上繁縟華麗的動物紋樣逐漸減少了。代之而起的是簡潔有力的“環(huán)帶紋”,一般說來,仍然是蛇形的衍變,只是把蛇形的屈變夸張簡化為扭折的山形曲帶,成就了一種端莊、正大而且勁峭有力的典范。

這種“環(huán)帶紋”以及類似毛公鼎上簡單的一圈“環(huán)紋”(有稱為“鱗紋”,見譚旦《銅器概述》),幾乎統(tǒng)攝了西周中期大部分青銅器的紋飾,只有少部分吳越一帶(如安徽出土之簋形器)的青銅器作風比較不與中原相似,保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西周以典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立了嫡長子的宗法制度,用這一套嚴密的親族關系完成了帝國的封建形式。我們相信,這時的“諸夏”比商代以前具備了更緊密的內在聯(lián)合。諸夏與夷狄的對立也更為明顯了。西周中期以后在青銅器上出現(xiàn)的十分統(tǒng)一的“環(huán)帶紋”是西周封建形態(tài)完成的具體表征。

許多人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認為西周中期以后是青銅藝術的衰頹期,大多是以紋飾的減少為判定的標準。抱持這種觀點的人,立刻會發(fā)現(xiàn),西周末期,宗法制度一崩潰,封建諸侯各自據(jù)地為王,青銅器又恢復了它的活潑性,各種頗具地方特色的造型紛紛崛起。工藝上的百家爭鳴毫不遜色于學術思想的活躍,造型觀念的突破,新物質的應用(如漆器、玻璃、鐵……),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手工的精巧,呈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有趣的是,春秋戰(zhàn)國當時的許多思想家,面對這種工藝上的大突破,看到各種新奇的造型紛紛出現(xiàn),很少覺得興奮,卻似乎懷著無限的憂慮??鬃拥目畤@“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大概代表了最普遍的面對這巨大的工藝革命時一般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吧?!皭阂路旅篮蹴昝?,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這種近于實用功能主義的藝術觀以儒家為中心,奠立了中國以后美學的基礎。有趣的是,這種思想的產(chǎn)生恰恰是在工藝技術最多樣發(fā)展,地方審美經(jīng)驗最多彩多姿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由于中央王權的下降,地方分封侯國力量的上升,春秋至戰(zhàn)國,是不斷對不可動搖的權威挑戰(zhàn)的時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