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現(xiàn)在都很少能見到祭祀的場景了吧?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朋友們,就更不容易見到這樣的文化現(xiàn)象了。
幸運的是,筆者曾經(jīng)多次見到祭祀大典。筆者生在陜西,那里有許多地方至今還能看到一些古風。
陜西有個縣,名叫黃陵,相傳是埋葬軒轅黃帝的地方。這里古稱中部縣,后來因為黃帝陵的關系,就改名為黃陵縣。“黃陵”二字,就是“軒轅黃帝陵”的略稱。
當?shù)亓鱾饕环N說法:作為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是在重陽節(jié)“乘龍飛升”的,所以,重陽節(jié)就是民間百姓祭祀軒轅黃帝的日子。屆時,有為期好幾天的廟會,然后會有隆重的祭祀黃帝大典。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一來逛廟會,二來瞻拜先祖,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而官方祭祀黃帝的傳統(tǒng)也很久。據(jù)文獻記載,最早的官方祭祀是在漢武帝時期。此后,歷朝歷代,幾無間斷。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這個傳統(tǒng)一度中止。不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又逐漸恢復了官方祭祀,時間在清明節(jié),而祭祀的典禮也越來越隆重。
所以,就有了每年的清明、重陽兩次祭祀黃帝大典。
祭祀儀式分很多環(huán)節(jié),其中有表現(xiàn)黃帝功業(yè)的舞蹈,還有“三老”進獻祭品、行香等,當然,更少不了念一份四字韻文——祭祀黃帝的祭文。為了彰顯古雅,這篇祭文,必然會用到《頌》當中的一些文辭。
所以,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說,這祭祀和祭文都算得上是《頌》的一種延續(xù)。
當然,《詩經(jīng)》中的《頌》本身也就是用來祭祀先祖的,只是有的學者認為是用來念誦的,有的學者認為是祭祀時跳舞的唱詞,區(qū)別僅此而已。
一般來說,祭祀祖先和悼念亡者,都是比較肅穆和莊重的事情,所以《頌》、祭文之類的文章,用詞都比較古雅肅穆。當然,也有外行寫祭文,搞不清輕重,就鬧了笑話。我曾見有人在追悼會上念祭文,開頭居然是“在這陽光明媚、春花爛漫的日子……”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還是來說《商頌》吧。
祭祀,是上古時期先民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蹲髠鳌飞暇驼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就是說,在上古時期,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祭祀和戰(zhàn)爭。從今天出土的甲骨文來看,說得最多的也確實是這兩件事。
可以說,中國的上古信史就是在祭壇上滾過來的。比較古老一點的典籍史料,如《尚書》《楚辭》“甲骨卜辭”等,全部和神鬼亡靈的祭祀有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詩經(jīng)》?!对娊?jīng)·頌》中所收錄的作品,全部是古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文。
據(jù)考證,中國歷史可以確定的最早朝代,是商朝。
商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大概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商朝的都城有好幾處,最著名的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往往被稱為“殷商”,商民族的人也被稱為“殷人”。
周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把微子封在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qū)),以便延續(xù)殷商民族的祭祀香火——這就是宋國的由來?!对娊?jīng)》中的《商頌》,就是在宋國流傳的祭祀殷商祖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