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就是不忘先祖,寶就是善待鄰里,以后依次是早起,打掃,讀書,種菜,養(yǎng)魚,喂豬。有此八字,曾家的發(fā)展重新上了軌道,再次呈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
第四代曾玉屏迷途知返,固是善事,但無論如何,曾玉屏已經(jīng)來不及讀書了。于是讀書的希望只能再度下移,移到了曾家第五代曾麟書身上。
第五代曾麟書,是世上頂頂可憐的人。他明明沒有讀書的天分,卻因為家族的希望所寄,被迫硬著頭皮死讀書。看了曾麟書的不幸遭遇,我們就會知道,讀書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可憐蟲從十幾歲開始參加科考,持之以恒地考到四十多歲,經(jīng)歷了16次的落榜折磨,終于在第17次,考入了縣學,獲得了生員資格。
上課的那天,曾麟書一看旁邊的同學,頓時淚流滿面。
坐在第五代曾麟書旁邊的學生,就是他的兒子曾國藩。這一年曾國藩22歲,當時他的名字還叫曾滌生,但無論如何,曾麟書搭進一輩子死讀書,開花結(jié)果卻落在了曾家第六代曾滌生身上,試想曾麟書如何不老淚縱橫?
就是這樣,從第一代曾應(yīng)貞,第二代曾輔臣,第三代曾衍勝,第四代曾玉屏,第五代曾麟書,直到第六代曾國藩,曾氏族人中才總算出來一個讀書人。
何其艱難!
很多人把讀書看得容易,那只是他們絕非真正的讀書人,只是被迫塞在教室中認識了幾個字,從此這輩子再也不會碰書本一下。不去做的事,總認為是容易的。而只有曾國藩才知道,要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一個真正對思想與學問感興趣的人,那是需要六代人的心血栽培,是艱難到了難以想象的事情。
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必然是像曾國藩這樣,能夠從社會生活中,從書本中,體悟到最接近于真理的規(guī)律。如曾國藩本人的人生哲學,就與熱力學三定律有著極盡相近之處。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這個標準,所以這世上真正的讀書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正是因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曾滌生寄希望于自己,天曉得自己而后,曾家的后代是不是還會對讀書感興趣。他對此沒有把握,事情必須從他開始,不能再無限期推后。
但同時曾國藩也知道,他所追求的真理只能是無限趨近,卻無法抵達的。此外就是這個世界是平衡的,在追求知識與思想的過程中,他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譬如他的身體健康。晚年的曾國藩曾不無惱火地說起這事,他只要一琢磨學問,身體上的皮癬就大肆發(fā)作,癢痛鉆心,可是他還得琢磨啊,要不然又能怎么辦?
最終,曾國藩還是決定取巧,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得盡可能低一些,將自己定位于“詞臣”這么一個位置,說難聽點就是清客,就是弄臣。但如果作為一個弄臣,能夠避免讓他承受皮癬癢痛之折磨的話,他寧可選擇這個。
但這卻由不得他。
說過了,這世上真正的讀書人太少太少,曾國藩,他終將被擠對到一個他極力想逃避的崇高位置上。
宿命,或者說是使命,總歸是命。
這是寫日記時的曾國藩,還沒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