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應有的反思(7)

我們應有的反思 作者:葛劍雄


日本對中國和亞洲各國的戰(zhàn)爭是一場侵略戰(zhàn)爭、不義的戰(zhàn)爭,照“理”說,應該“失道寡助”、“眾叛親離”,或者激起人民的反抗,但它的軍隊和人民曾經表現(xiàn)出近乎瘋狂的戰(zhàn)斗力、服從性和忍耐力。除了軍國主義、天皇神話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外,顯然還存在著更深層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日本的國民性。這當然是歷史的傳統(tǒng)所造就的,但能夠長期延續(xù)而不喪失卻必須依靠自覺的培植和教育。戰(zhàn)后日本的復興史足以證明,日本的國民性不僅能適應戰(zhàn)爭,也適用于建設。日本取得高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其內部;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日本人的整體素質,日本的國民性。

如果還需要什么證明的話,最近發(fā)生在阪神大地震后的一切應該是最好的例子。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重災害面前,日本人又一次顯示出舉世無雙的鎮(zhèn)定、守法、忍耐、頑強、敬業(yè)、互助——日本國民性的優(yōu)勢所在。日本并非沒有盜賊,但此時卻沒有一個人趁機偷竊劫掠;并非沒有腐敗的統(tǒng)治,但此刻卻沒有貪贓枉法或擅離職守的官員;一樣有唯利是圖的奸商,但沒有人哄抬物價、囤積居奇;自然也有私心,卻能夠同舟共濟;未嘗不感到恐懼,卻沒有驚慌失措。正因為如此,任何抗災和重建的奇跡都在意料之中。

不妨設想一下,這場災害要是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騷亂中成群結隊搶劫商店的事難免不重演;要是發(fā)生在中國,必定要像唐山地震后那樣出動軍隊維持秩序,大興安嶺火災中玩忽職守、率先保家的官員不會沒有;要是發(fā)生在其他國家,或許會導致內閣倒臺,內戰(zhàn)爆發(fā),或出現(xiàn)經濟危機,流出大批難民。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日本的國民性是完美無缺的,也不等于說中國的國民性就要以日本為榜樣來重新塑造,但的確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省。為什么地更大、物更博、人更多的中國會在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為什么在建設中也會落后于日本?如果我們不正視、不承認在人的素質上的差距和中國國民性的弱點,就永遠無法找到正確的答案,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場新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

與五十年前相比,中國和日本之間在物質基礎上的差距顯然更大了,但中國人的精神潛伏著更大的危險。所以在慶??谷諔?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我們還沒有值得陶醉的勝利,毫無盲目樂觀的理由,只有深刻反思的責任。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千百萬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先人,才不會有愧于將面臨更加激烈競爭的后代。

原載1995年《東方》雜志第5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