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世界第一校長(2)

當教育界群星閃耀時 作者:趙婕 劉楊


蔡元培用人依舊是只看能力,不重出身,梁漱溟當時只有24歲,蔡元培讀了梁漱溟的一篇文章,便邀請梁漱溟來北京大學講印度哲學。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一向提倡學術自由,即使每一科的教員持有不同主張,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蔡元培都允許他們并存,這樣學生才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在北大,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而劉申書等人維護文言文。蔡元培既承認白話文在應用上很方便,日后勢必盛行,又不完全否認文言文。蔡元培拿寫字作比喻:“我們寫字,為應用起見,自然要寫行楷,若用篆隸寫藥方,當然不可;若是為人寫斗方或屏聯(lián),作裝飾品,既寫篆隸章草,有何不可?”

在1918年的《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中,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把大學比作人的身體,人體器官分左右,骨肉有剛有柔,看似相反,實際相輔相成。蔡元培說:“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之干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觀與厭世觀,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所以為之大也?!?/p>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了北京大學的校訓與辦學方針,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北京大學有以陳獨秀、魯迅、劉半農(nóng)、胡適、李大釗等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新派人物,也有辜鴻銘、黃侃、劉師培等學術成績斐然的舊派學者。

教師之間講課針鋒相對成了北京大學常見的現(xiàn)象,學術與真理在這種唇槍舌劍的交鋒中自由前行。中國向來沒有思想自由的傳統(tǒng),蔡元培卻偏偏要引進在國外大學盛行已久的自由之風,大有開先河之意。北京大學后來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心,與蔡元培的自由理念是分不開的。

北大的自由不僅體現(xiàn)在思想上,學生聽課也很自由。

北京大學的課程不僅對本校學生開放,外校人員也一律來者不拒。梁漱溟的課頗為“叫座”,教室常常擠滿了前來聽課的人,其中有一半都不是本校學生,其中有外校學生,甚至社會上的好學之人?!芭月牎背闪吮贝蟮奶攸c,沈從文就在北大旁聽了很多課程,他甚至還冒充北大學生參加過考試,成績及格并且得到了3角5分錢的獎學金。

溝通文理與選科制

蔡元培調整了北大的學科設置,他提出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要偏重文理科的發(fā)展,并將北京大學的文理科內容逐步充實,同時調整了法科,去掉了工科。

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蔡元培發(fā)現(xiàn)文理分科漸漸顯露出弊端,文科中的史學、文學皆與科學有關,若文科學生與理科隔絕,必然流于空疏;理科又與哲學緊密相關,若理科學生與文科隔絕,視哲學為無用,就會陷入機械的世界觀。文理各種科學多有交匯之處,難以分離,蔡元培提出溝通文理的教學辦法,得到了學校的贊同。

蔡元培還效仿歐美,向教育部提案,將大學的“年級制”改為“選科制”,并由北京大學試辦。蔡元培曾在演講中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彼匾晫W生的個性,強調個人稟賦的自由發(fā)展,而當時大學實行的年級制,學生必須修滿規(guī)定的年限方可畢業(yè),學生的教育自由受到了阻礙。

1919年,選科制率先于北大實施,后全國大學爭先效仿。

1922年,教育部也將此制度在大學之中普遍推行,甚至規(guī)模較大的中學也實行了選科制。在教育部推廣選科制之前,蔡元培便說過“新教育必將改年級制為選科制”,一語成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