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有中國,必有南開(2)

當教育界群星閃耀時 作者:趙婕 劉楊


他給自己的機會也是奉獻教育

張伯苓一方面不遺余力地為辦學到處籌款,另一方面,在外出辦事時,若不是因南開公事出差,絕不動用學校的一分錢,即是自己沒錢支付開銷,也都記在自己南開大學的賬上,待日后償還。1930年張伯苓被聘為東北大學董事,出差到沈陽。張伯苓考慮到國難當頭,拒絕了東北大學提供的報酬,把出差花費記在了自己的賬上。張伯苓到處為教育奔走,此類事情不勝枚舉,而他南開的賬目也積攢了兩千多元,以他給自己所定下的微薄工資,幾乎無力歸還。

1934年,民國政府成立“華北政務委員會”,張伯苓被選為代表之一。華北危機爆發(fā)后,委員會解散,各委員分得三千元車馬費。張伯苓稱自己“無功受祿,寢食難安”,拒絕接受。最后伉乃如想到一個辦法,以“華北政務委員會”黃委員長個人的名義,將這筆錢捐贈給南開大學,用這筆錢抵消了張伯苓在南開記下的兩千多元借款。

張伯苓在自己的生活上有著近乎苛刻的節(jié)儉。他經(jīng)常到北京出差,坐火車每次都是最低等的車廂,每次都住在一個胡同里的旅館,因為這里不但旅費一天只要一元,還提供每日伙食,又可以省下一筆錢。有一次,張伯苓走路去參加會議,會議結(jié)束后警衛(wèi)員問他車號是多少,張伯苓隨口回答“11號”,警衛(wèi)員到處都找不到,張伯苓笑著說:“我是兩條腿的11號。”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作為校長,既要籌到錢,又要找到人。張伯苓一向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并且給予自己所用之人足夠的權(quán)力。伉乃如、孟琴襄、華武晴、喻傳鑒是南開學校有名的“四大金剛”,他們都曾經(jīng)在南開接受培養(yǎng),最后又回到南開大學,并終身服務于南開大學。南開大學給教師提供的待遇不高,但仍舊有一批優(yōu)秀人才前來投奔南開,因為他們相信張伯苓的辦學理想與熱情。何廉教授從美國耶魯畢業(yè)回到國內(nèi),同時接到了南開大學與上海暨南大學邀請,他最終選擇了薪水較低的南開大學,一是出于北方教育事業(yè)的需要,二是他被張伯苓辦學的精神所感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大學的校訓。張伯苓在1934年南開成立三十年校慶紀念會上提出了“公、能”二字為南開校訓,“惟公,故能化私,化散,愛護團體,有為公犧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團結(jié)合作,有為公服務之能力。”后來又變成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張伯苓希望學生在“公、能”之外,還要不斷接受新事物,并且成為新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既能趕上時代,又要走在時代的前列,為社會謀進步,為公眾謀幸福。

預則立,不預則廢

張伯苓經(jīng)常告誡學生,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華北局勢日漸危急的時候,張伯苓考慮到一旦華北有變,學校必定難保,于是打算在南方開設南開分校。他派人出去考察,最終分校地址選定了重慶。1936年9月,張伯苓在重慶創(chuàng)辦的“南渝中學”招生200人,正式開學。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在天津發(fā)動“七?二八事變”,用炮火猛擊南開大學,張伯苓曾經(jīng)的擔憂變成了殘酷的現(xiàn)實,南開大學在炮火中被夷為平地。張伯苓當時身在南京,對記者說:“教育救國,苓之夙愿,此身未死,此志不泯。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zhì);敵人所不能毀者,南開之精神,南開同仁將因此愈益勤奮?!睆埐邽閲範幍降椎木窀腥玖巳袊?,蔣介石對張伯苓說:“南開乃為國家而犧牲,有中國必有南開?!秉S炎培也發(fā)表文章支持張伯苓,聲討日本摧毀文化的卑劣行徑。

巍巍南開精神

南開校舍被毀后,位于北平的北大、清華等學校也都無法開學。最終三校南下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一個月內(nèi)便恢復了正常上課。然而長沙也很快面臨日軍的威脅,三校不得不轉(zhuǎn)移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