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切的一切在未曾開始時,早已開始(1)

30歲后,給自己開家咖啡館 作者:老麥


時間是條大河,潮流涌動。在岸這頭,過往的種種都慢慢模糊。但將那一幀幀零散的畫面串聯(lián)起來,一條隱秘的線暗含其中。說到底,每個人的路徑并非無緣無故形成。哪怕這家小小的咖啡館,也不只是個外人看來堆滿了書和雜志,永遠播著音樂、飄著咖啡香味的房間。

客人不多時,我會在那個靠窗臨街的位置坐下。南國濕潤的風(fēng)夾雜著馥郁的植物氣息,似曾相識。沒錯,就像我童年時常常坐著發(fā)呆的院子:小鳥在頭頂?shù)钠咸鸭苌媳膩硖ィ赣H在角落的水池邊洗著一大堆衣服,哥哥姐姐早就上學(xué)去了,父親也在撫一撫我的頭后出門上班。后來要做咖啡館時,那個院子的畫面,或者說那樣一種自在放松、祥和寧靜、空氣通透并且有風(fēng)穿過的感覺,不由分說第一時間跳進我的腦海。

咖啡館是“感官的集合”

如你所知,這個世界上的咖啡館真是太多了,每一家都自有格調(diào)。在我看來,與其說我的咖啡館在追求一種什么樣的風(fēng)格,不如說我只是做成我想要的樣子而已。譬如張貼一堆喜歡的樂隊和樂手的照片;大大的書架上擺上許多書,并且要是好書;雜志除了《滾石》,還有《明鏡》《經(jīng)濟學(xué)人》和《紐約客》等等。老實說,除了《滾石》,其他的我都看不懂,除了因為當(dāng)初創(chuàng)辦咖啡館的目標(biāo)客戶群是廈大的留學(xué)生和外教以外,放上這些雜志的另一個原因是,以前我在臺灣《中國時報》上常常會看到一個叫喬志高的人翻譯的文章,覺得特別好,那些文章旁都有一小行附注:摘自《紐約客》。于是《紐約客》一直在我心中印象深刻地存在著。

我常常跟人講,咖啡館是一個“感官的集合”。對我來說,播什么樣的音樂、放什么樣的書,諸如此類,太重要了。它們是這個“感官的集合”最重要并且最直觀的呈現(xiàn)。一家咖啡館的品質(zhì)如何,不要看裝修如何,單聽音樂,單看書籍,就能知道個七七八八。好比一個人,穿衣打扮和發(fā)型,種種細節(jié)都在塑造你這個人,透露著你的氣質(zhì)。有時候我走進別家咖啡館,看到里面放的那些書,心里就會忍不住挑三揀四。如果主人正好是相熟的,我會不客氣地上前提一提。(我真是愛管閑事的老頭。)

說起來,好為人師也真算是我的毛病。其實我想的是,活了這么久,總要盡可能把經(jīng)驗分享給年輕人看看,讓他們參考。如果能讓他們少走彎路是最好的。

總而言之,咖啡館主人的精神面貌與咖啡館本身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guān)。恰巧我是一個愛好特別多的人。音樂、書籍、電影、古玩……什么都不算精,但什么都感興趣,知道一點兒。若想從事別的職業(yè)這可能并不占優(yōu)勢,不過,對開咖啡館倒很有幫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