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軾:大宋達人秀(3)

江湖有酒 廟堂有夢 作者:謝青桐


蘇軾25歲時通過制科御試,以大理寺評事赴鳳翔府簽書判官。趕往鳳翔上任前,他與弟弟蘇轍在鄭州西門分手,寫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背醮纬鍪?,本該躊躇滿志,他卻寫下如此充滿人生空漠感的詩句。這四句用的比喻與《五燈會元》中宋初著名云門宗傳人天衣義懷禪師“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的話極為相似,蘇軾性靈所發(fā)的小小詩作顯然受到禪宗般若空觀的影響。

蘇軾邁出了出仕的第一步。鳳翔位于陜西西部,靠近渭水,因和甘肅南邊的強鄰西夏糾紛迭起而人力缺乏、民窮財盡。首次做官的蘇軾在這里簽署文件、審判訟案,工作之余也到處察看。他在這里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為飽受旱災之苦的百姓求雨。他要親自撰寫祈文,爬上高高的太白山頂去祈禱,和百姓一起焦急地等待,還要和太守沐浴后迎接“龍水”。下雨之后,他將官舍后面的亭子命名為“喜雨亭”,并寫下《喜雨亭記》。

父親蘇洵去世,蘇軾服喪一年多,居喪之后他回到京城,原以為可以重新有機會實現(xiàn)他為君、為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從一開始他就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場新舊黨派的爭斗當中。他遇到了與他同樣滿腔熱忱的王安石。王安石不是政客也不是小人,只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蘇軾覺得王安石太有激情,為大宋下的藥太猛,藥太猛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死人。從王安石的變法運動開始,蘇軾就一直關注著變法在民間的影響,他看到變法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向著利國利民的方向發(fā)展,反而給百姓帶來深重的苦難,對于變法派的急功近利、不計后果,蘇軾堅決上書反對,忠言讜論,直而不隨。蘇軾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比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變法應逐步實施,而不能像王安石的變法那樣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后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宋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的舊法派中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這樣的結果使他像那些因反對變法而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34歲的蘇軾帶著滿腹遺憾出任杭州通判。一到杭州,他就驚嘆“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余杭的山山水水無處不悅人意,無處不美如畫卷。久負盛名的西子湖令蘇軾左顧右盼,遠觀近瞻。西湖在蘇軾的眼里,美得有氣派,美得有氣勢。那乍雨乍晴的時令,更是別有一番情致,西湖把他給迷住了,西湖的美攝魂牽魄,令蘇軾傾心相與:“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痹诿鑼懳骱^世美景之中蘊藏著濃濃的禪意。禪宗有言:“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意為諸有情眾生原是平等,萬事萬物本無差別。在蘇軾眼中,無論西湖是晴也好,是雨也罷,本是一般,何有分別?若是偏好晴空或是雨色,便是起了分別心。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成為好朋友,兩人飲酒吟詩之余,常常開玩笑。這天蘇軾與佛印到靈隱寺玩,經過飛來峰附近,蘇東坡故意問佛印:“法師,知道這是什么山嗎?”佛印說:“飛來峰啊?!碧K軾又問:“既然飛來,何不飛去?”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碧K軾再問:“為何要靜?”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碧K軾無話可說,心服口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