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1916年9月27日生于茅堰村家中。
與伯父正好相反,父親卻并不是塊讀書的料。他回憶說:“記得5歲時大姐教我讀方塊字,至7歲進姐夫坐(“坐”為常州彼時方言,意為執(zhí)教)的私塾,開始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我天資遲鈍,記憶力極差,背書是我最頭痛的事。好不容易把當天的新書念熟,應付了明天上午的背誦,但要我再背前幾天的課文,則斷斷續(xù)續(xù)地背不完整了,不免吃手心。因此我對種田倒有點興趣,曾想不讀書去種田?!钡珶o奈“讀書是過去書香門第的子弟必經(jīng)之路。父母思想上統(tǒng)一,寧可平時節(jié)省或不惜賣田,也要為子女讀書升學”,“只好苦撐,連讀了三年”。
1925年父親10歲時被父母送到常州城里,入武陽小學?!拔潢栃W是當時常州城中最大的一所小學,校長名錢驚湖,級任教師薛?;?、竇月坡等。似曾在近西門的公共體育場歡迎過北伐軍,唱過打倒列強、除軍閥等歌曲。”
同伯父的南菁中學一樣,南洋中學對于父親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親在《我的一生》中回憶道:“1928年父親(按:即我的祖父,下同)入常州同鄉(xiāng)南夏墅人錢福渠所辦的南洋補習科任教,補習科是南洋中學的預科,設三個年級,一年級即小學五年級,二年級即小學六年級,三年級即為初中一年級,及格升入南洋中學初中二年級。是年秋季開學,父親即帶我來上海市入補習科的一年級,因在武陽小學讀完四年級,功課尚能跟上。我因父親在校,所以萬分守規(guī)則?!?/p>
南洋中學(大門)南洋中學同南菁中學一樣,都是民國時期著名中學之一。它創(chuàng)建于1896年,由王培蓀赴日本留學回國后參與創(chuàng)辦并親任校長。王培蓀是上海嘉定人,著名愛國教育家。他于光緒末留學于日本,辛亥革命前歸國。南洋中學先后建成當時國內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工場、科學館、學生宿舍和大操場等,共用地50多畝。南洋中學圖書館藏書豐富,為上海中等學校之冠。
在王培蓀校長精忠報國和科學報國思想的引導下,南洋中學形成了“自主、求實、儉樸、好學”的校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愛國學子。同時王培蓀還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藏書家,并將其所藏之書,全部交由南洋中學“日暉樓”存放,供師生借閱。1952年他又將全部藏書捐獻給上海圖書館,達76700冊,善本200余種。
據(jù)父親回憶,“大約在1930年,因父親毛筆字寫得好又端正,被王培蓀校長請去圖書館抄寫一些善本或絕本的書籍,不再擔任補習科的課程。同年秋我升入南洋中學初中二年級,住入南中宿舍,這樣就和父親分開,但中午在南洋中學食堂吃飯又可以見到。教師的菜比學生多一個葷菜,質量也較好,早晚餐父親仍在補習科用餐。因父親關系,我一直免費”。
“1932年暑假開始,父親已向南中辭職,過去三年多,因父親是教員,我一直享受免費,現(xiàn)父親他就,校中還肯接受我嗎,按照家中的經(jīng)濟情況,是無法繳付每學期90元的膳宿費的,只能休學回家種田,但心總有不甘,為此自己寫了一封信給王校長,說明情況,要求免半費,不料王校長迅速回信同意,當時半費也要45元,一時籌錢也不易,幸同學尹宗達兄弟用他們父親給的零用錢為我繳了半費,取得了學籍和寄宿證。”
“初三下學期開學前,王校長主動告訴我學膳宿費全免,只要每日上完課后,到南中另外一個補習學校(西區(qū)),為監(jiān)督高小五六年級背誦《論語》《孟子》的課文,背不出的再讀重背,再背不出的要打手心。我自己知道背書的苦,過去自己也常背不出,所以對有些背不出的也不去責罰他們,而叫他們再讀重背。這件工作一直做到高中畢業(y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