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學生照“這一靠父親是南洋中學教員,二靠王培蓀校長的辦學方針,為了造就人才,不計較學費,所以我一申請就同意了。但我不是一個尖子生,由于天資差,英語、尤其數(shù)學盡力爭取到及格,獲得畢業(yè)?!?/p>
就這樣,父親以一個高中生的學歷,有幸勉強躋身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之列。
父親回憶道:“抗戰(zhàn)勝利后,我曾去南中拜謝王校長,因南中免費生較多,他不記得我,但父親在圖書館抄書都記得,問起已去世,甚為惋惜。王校長一心辦教育,終身未婚,一生為國家和社會造就人才鞠躬盡瘁,所以對我們一班免費生,并不認為是有恩于人,更不想我們感恩圖報。”
在南洋中學就讀期間,父親還曾于1933年18歲時報考過航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圖謀已久的日本悍然侵占我國東北三省,激起了全國人民及青年學生的無比憤慨。父親回憶道:“全校學生震動,愛國熱情高漲,立刻由高年級學生組織起來,聘請軍訓教官學習軍事訓練?!眻笮?、抵御外侮成為廣大愛國青年學生的共同心愿。
父親筧橋航校報考照在父親的照相本中,還存有一張報考筧橋航空學校的報名照,上面蓋有“筧橋航?!钡匿撚?,如今還清晰可見。父親在50年后寫《我的一生》時回憶說:“在南中大約是1933年春,我曾去投考杭州筧橋航空學校,其他各項都及格了,只有心臟不頂好,有早搏現(xiàn)象而未取。如果當時考取了,那說不定(就不)會到今天寫此《我的一生》了?!?/p>
這一感想決非危言聳聽。在當年父親所在的那個經(jīng)初選通過后為進行復試而編成的第二小組內(nèi),共有12個前來報考的學生。因報考的年齡段在18至22周歲,因此級內(nèi)大多為來自上海與江浙的大學生,還有少數(shù)幾個像父親那樣的中學生。結(jié)果復試后,連我父親在內(nèi)淘汰了3名。后來這批錄取的學員還未等完全學成,就投身上海、南京、武漢等空域的對日空戰(zhàn)。1940年父親在仰光期間,遇到了來自航空委員會的楊斌。楊斌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曾在筧橋航校工作,依據(jù)他所掌握的信息,那9名考上的學員中已有7名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