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無所利念的灑脫(4)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作者:戴建業(yè)


正是基于對陶淵明的這種理解,我才在本書中從存在論的角度闡釋陶淵明的生命境界,以及這一生命境界與其詩歌境界之間的關(guān)系。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和今人有關(guān)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既受惠于古哲也得益于時賢。蘇軾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理解最為獨到深刻,他最先從存在論的角度論述這位偉大詩人:“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碧諟Y明這里為“古今賢之”的“真”不是倫理學上的“真”,也不是認識論上的“真”,而是他存在狀態(tài)上的“真”。蘇軾對陶淵明的論述在陶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陶淵明研究已由政治曲解和道德贊嘆,深入到對其存在境界的探尋?,F(xiàn)代對陶淵明闡釋最有深度的是梁啟超、魯迅、陳寅恪、朱光潛幾家,其中尤以魯迅、朱光潛影響最大。早在1935年朱光潛先生便借鑒溫克爾曼關(guān)于古希臘雕塑“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觀點來闡釋陶淵明:“這里所謂‘靜穆’自然只是一種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詩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臘——尤其是古希臘的造型藝術(shù)——常使我們感覺到這種‘靜穆’的風味。‘靜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觀音大士,超一切憂喜,同時你也可說它泯化一切憂喜。這種境界在中國詩里不多見。屈原阮籍李白杜甫不免有些像金剛怒目,憤憤不平的樣子。陶淵明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此說雖稍嫌絕對和簡單,并因此曾遭魯迅先生批評,但無疑道出了陶淵明人生境界和詩歌境界的某種主要特征。幾年后他仍堅持己說:“淵明則如秋潭月影,澈底澄瑩,具有古典藝術(shù)的和諧靜穆?!彼@次的論述也比先前周詳縝密得多,《陶淵明》至今仍不失為一篇平實而又新穎、優(yōu)美而又深刻的典范性論文。魯迅先生對古今隱士的精辟洞見,對通過全集以見“全人”研究方法的強調(diào),特別是對“渾身靜穆”說的尖銳批評,迫使我認真思考陶淵明是如何從“金剛怒目”變?yōu)椤胺浅F胶汀钡??他何以能既不“遺忘和冷淡”“世事”而又能不“局促塵埃”?“世界上本沒有一個人能夠有持久的寧靜”,陶淵明同樣也不是天生的“非常和平”,他在《與子儼等疏》中自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更不可能一直是“渾身靜穆”,他的心靈深處也有過貧與富的交戰(zhàn)、窮與達的煩擾、生與死的焦慮,他的“和諧靜穆”是他長期與靈魂搏斗的結(jié)果,他灑落悠然的生命境界來于他痛苦而獨特的存在體驗。這樣,我對陶淵明生命境界的特質(zhì)及其成因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當代大量有關(guān)陶淵明的研究成果也使我獲益良多。近幾十年學術(shù)界對陶集編年、??薄⒆⑨層昧惹谑斋@也不少,此外,先后還發(fā)表了一系列卓有見地的論文和十幾部沉甸甸的論陶專著。我們時代對陶淵明理解的多樣性,正標示了我們時代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它們或從正面給我以啟示,或從反面激發(fā)我思考。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闡釋能切近歷史上真實的陶淵明,但同時我也明白自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接受陶淵明的,對他的理解因而有著自身的歷史性,這包括不可避免的作為前理解的先見,和可以而且應該避免的屬于個人個性及知識的局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