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及文化淵源(16)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作者:戴建業(yè)


和窮達(dá)相伴相隨的另一人生難題是“貧富常交戰(zhàn)”(《詠貧士七首》之五)。陶的曾祖陶侃雖為東晉元勛,但陶氏“望非世族”,詩人8歲時又死了父親(見《祭從弟敬遠(yuǎn)文》:“相及齠齒,并罹偏咎”),顏延之在《陶征士誄》中說他“少而貧苦,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陶在《自祭文》中也自述道:“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彼蠈嵅豢蜌獾卣f他自己早年出仕的動機(jī)之一就是看上了為官的“公田之利”,可官場上的“違己交病”比“饑凍”更加難熬(《歸去來兮辭序》),“拂衣歸田里”后等著他的又是“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的煎熬(《詠貧士七首》之三),仕途上的“窮”帶來了他生活上的“貧”。44歲那年夏天一場大火將“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戊申歲六月中遇火》),54歲時他的生活景況更糟:“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fēng)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在己何怨天,離憂凄目前”(《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有時甚至糟到不得不沿門行乞的程度(《乞食》)。

讀者往往把蕭統(tǒng)所謂陶淵明“不以無財為病”,誤會為陶“以無財為樂”。其實詩人和常人一樣對饑寒本身的感受并不總是那么“晏如”的(《五柳先生傳》),否則他就不會為“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而寫“怨詩”了。下面三詩真切地表現(xiàn)了他饑凍的苦況和對此況味的痛苦體驗: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凄凄歲暮風(fēng),翳翳經(jīng)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shè)。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yuǎn)》

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馀瀝,闚灶不見煙。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

——《詠貧士七首》之二

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yīng)陽。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雜詩十二首》之八

想飲酒則“壺絕余瀝”,想充饑卻“灶不見煙”,“在目”是枯條盈園,“傾耳”是寒風(fēng)凄厲,生涯性情“了無一可悅”,此刻沒有“詩書敦宿好”的雅興(《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也沒有“奇文共欣賞”的閑情(《移居二首》之一),這位“好讀書”的詩人隨手將“詩書塞座外”(《五柳先生傳》),太陽偏西了仍無翻閱詩書的興致。從“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看,詩人的心理并不平衡;從“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句可知,詩人于饑寒凄涼之外還承受著孤獨寂寞。“謬得固窮節(jié)”、“棲遲詎為拙”、“理也可奈何”云云,明顯感到陶淵明是以一種道德理性來抑制自己近于悲涼的情感,詩中的感情與理性遠(yuǎn)未和諧統(tǒng)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