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Buddha,公元前563~公元前483)
喬達摩·悉達多(凈飯王太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公元前563年,他出生于尼泊爾的蘭毗尼,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古印度東北部,與尼泊爾交界地區(qū))的國王。16歲那年,他與同齡的表妹結(jié)婚。喬達摩在奢侈的皇宮里長大,但他不貪戀宮中奢靡的物質(zhì)生活,因為他看到大多數(shù)人是窮人,他們遭受著貧苦生活的折磨。他同時發(fā)現(xiàn),即使是富人,也并不幸福。人都會生病,最終都要死亡。喬達摩相信,世間應(yīng)當(dāng)存在一種不會被瞬間的痛苦和死亡抹去的永久的東西。
喬達摩29歲時,他的第一個孩子降生。喬達摩決定放棄奢華的生活,將畢生獻給對真理的追求。他離開王宮,拋棄財產(chǎn),告別妻子和襁褓中的兒子,開始了他身無分文的流浪生活。他受業(yè)于當(dāng)時的幾位圣人,時隔不久,他感到他們所提出的解決人類問題的辦法,并不是最佳方案。當(dāng)時,一種廣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出家苦行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喬達摩決心成為一名苦行僧,為此,他進行了各種極端嚴(yán)峻的苦修近六年。然而,他最終悟出了一個道理,即修行雖然苦了筋骨,卻絲毫不能使他獲得真理。于是,他開始改變生活,重新進食。
孤獨中,他突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了人生真諦。傍晚,他坐在菩提樹下沉思,當(dāng)黎明到來時,他確信自己徹悟成“佛”,即“覺悟者”。那一年,他35歲。此后,他在印度北部傳教近45年。截至公元前483年他去世時,他已有弟子數(shù)千人。由于他的言論并沒有文字記載,他的學(xué)說是由其弟子世代口授而流傳下來。
佛教的基本教義可歸納為四點(佛教徒稱其為“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第一是“苦諦”,即人生所經(jīng)歷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諦”,招感這些“苦”的煩惱業(yè)因(“集”是“因”的意思);第三是“滅諦”,即根絕一切欲望,人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第四是“道諦”,即要達到“涅槃”必須修行,其方法即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里需要補充的是,佛教不分種族,接納一切人。與印度教不同,佛教不承認社會等級制。
佛教在喬達摩死后的一段時間里,傳播很慢。公元前3世紀(jì),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統(tǒng)一帝國——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皈依佛教。他不僅在帝國境內(nèi)很多地方開鑿巖壁、樹立石柱、召集佛教僧侶整理佛教經(jīng)典,還不斷派僧侶到周邊國家宣揚佛教,佛教的影響因此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擴大。它首先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譯注),然后由此向東進入緬甸,進而傳播到東南亞國家;它向北進入中國西藏,再向東北進入阿富汗及中亞地區(qū)。佛教傳入中國后,擁有很多信徒,通過他們,佛教繼而進入日本和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