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堅信美國的價值觀是普世性的,“阿拉伯之春”證明了這一點。有些評論家現(xiàn)在不呼吁突尼斯和埃及的民眾走上街頭,反而只在經(jīng)濟方面發(fā)牢騷,這其實是在幫倒忙。人們想過上更好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如果他們有權改換領導人,就可以提出要過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然后讓他們的政府來實現(xiàn)。如果不能以和平方式達到目的,他們就會采取暴力手段。
“9·11”這類恐怖襲擊事件使得這種驅(qū)動力的實際影響力變得更加尖銳。某些國家的專制政府封堵了一切可以和平實行政治改革的途徑,為暴力極端主義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溫床,制造毀滅性襲擊的恐怖分子就來自這些國家。這些極端分子在國力虛弱、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里活動,他們征募新成員,訓練并策劃恐怖襲擊,且不致遭到打擊。布什總統(tǒng)和他的外交政策團隊很清楚這些,所以在“9·11”之后調(diào)整了策略。我們之所以希望實現(xiàn)自由議程,不僅因為它是正確的,還因為它是必不可少的。不論從道德上講,還是從實際角度出發(fā),我們的觀點都是正確的,那就是男人、女人和兒童都不應該在暴政下忍辱偷生。有些人嚴厲指責自由議程太過理想主義或脫離現(xiàn)實,其實他們都忽略了這一點。從長遠來看,獨裁主義的根基必將動搖,獨裁主義才是不切實際的存在。因為所有獨裁者都害怕“齊奧塞斯庫時刻”的到來,2002年布什總統(tǒng)訪問布加勒斯特時對羅馬尼亞人這樣說。
1989年,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是當時羅馬尼亞威權政權的掌管人,他覺得羅馬尼亞人民愈演愈烈的不滿情緒已被徹底鎮(zhèn)壓。他來到布加勒斯特的一座廣場發(fā)表講話,開始時他說起了他為羅馬尼亞民眾所做的全部貢獻。那時候革命運動席卷了整個東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東德等。
就在他講話期間,一位老婦人突然喊道:“騙子!”隨后有10個人和她一起喊,然后是100個,再然后是1000個,很快便發(fā)展成上萬人異口同聲的局面。齊奧塞斯庫嚇壞了,轉(zhuǎn)頭想跑,可軍方反而把他交給了革命者。這位遭人唾棄的領導人和他的妻子鋃鐺入獄。
那就是“齊奧塞斯庫時刻”,一旦民眾和這位威權主義統(tǒng)治者之間僅存的壁壘——恐懼被打破之后,人們除了憤怒還是憤怒。因有一位老婦人喊出“騙子”,一名警察拒絕在柏林墻開火,一個士兵不把坦克炮塔對準廣場上的民眾,一夜之間受壓迫者翻了身。我們希望中東地區(qū)的獨裁者,特別是我們的朋友能在“齊奧塞斯庫時刻”到來之前改善他們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可有些人沒有做到。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中東地區(qū)的民眾都在為獲得自由、參與管理國家而大聲疾呼。
自由與民主互相支撐,但兩者卻并非一回事兒。民主是一個過程、一個治理體系,保護自由不被侵犯。這個過程以選舉為開始,選舉是通往穩(wěn)定的民主之路的第一步。建立制度安排則比較困難,在這一過程中,需明確個人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并將之長久地維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