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為何焦灼?(4)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xué)·電影閱讀經(jīng)驗 作者:張志揚


你只要看看他的指尖,聽聽他的聲音,幾乎像電流一樣地傳遞著柔情,使無論怎樣的焦躁不安的瞎女人頓時平靜下來,你就明了康多爾的生命每分每秒都支撐著他人的生命,他活著是為了他人活著以至他人活著全是因為有了他。

我感動了嗎?我問自己。

一個隱秘的情緒使我戰(zhàn)栗起來,它居然在反感!它居然有一種為卑污者辯,為圣潔者難的沖動!

主啊,寬恕我吧!

這個世界上當(dāng)然有卑污的同情和圣潔的同情,像霍夫米勒與康多爾。對于個人,我也當(dāng)然應(yīng)表示某種程度的價值判斷:霍夫米勒不好,康多爾好。

但是,這就夠了嗎?茨威格唯一的長篇就這樣告誡我們嗎?如果這是兩個唯一的價值尺度,那么茨威格本人的自殺算什么呢?難怪茨威格的同情的同情者們,褒揚之詞總免不了一點“但文”。

“他的為人值得尊敬,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不是一個戰(zhàn)士,沒有戰(zhàn)斗到旭日東升,沒有親眼看見正義戰(zhàn)勝邪惡?!薄岸颊f自殺是一種怯懦行為……這樣說是不公允的,自殺也還是需要勇氣的。它是對不義和邪惡的一種控訴和抗議,盡管這是一個弱者的絕望的控訴和抗議?!?/p>

這些同情家多么寬容??!—“這樣說是不公允的,自殺還是需要勇氣的,盡管是一個弱者絕望的勇氣,畢竟算是一種勇氣嘛!”老實說,我一聽這種經(jīng)典的中國腔調(diào),就渾身發(fā)抖。

【停頓】

許多年來,我一直被兩個句式糾纏著。

A.“這個女人在受苦?!?/p>

B.“這個女人不該受苦?!?/p>

女人受苦是一個事實。比如艾迪特,無辜遭受下肢癱瘓的痛苦,這對一個美麗、活潑、充滿幻想的少女來說,太殘酷了。但是,這個事實怎么就對了?怎么就錯了?怎么就該?怎么就不該?人們怎么一下子就從事實判斷(A)滑向道德判斷(B)?

A、B之間毫無聯(lián)系,怎么隨便一步就跨過了?

a.“這朵花在枯萎?!?/p>

b.“這朵花不該枯萎?!?/p>

當(dāng)人們從a跨向b時,很清楚,這種跨越毫無意義,如果有什么意義,也很清楚,是故作多情,是擬人手法。在這里,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涇渭分明,混淆不了。

論理,a、b同A、B是一樣的,人們?yōu)槭裁淳蜎芪疾环?、一塌糊涂呢?/p>

拿康多爾大夫來說,“那個女人的眼睛要瞎”是個事實。世界上有一種病生了就要瞎眼睛,即使不可而期的將來會治得好,但目前,眼睛非瞎不可,事實如此,與康多爾大夫娶她為妻有什么相干?娶了就娶了,純屬康多爾大夫個人的愛好,怎么就不得了了,因此就成了大圣人、大榜樣、末日審判的執(zhí)行者,憑什么?毫無根據(jù)。以為可恩賜者可主宰,正是“該與不該”取代“是與不是”所造成的一個迷誤。

人們?yōu)槭裁床桓艺暋斑@個女人在受苦”的事實,而非得躲到“這個女人不該受苦”的道德安慰中?

說得好聽點,是同情,說得不好聽,是恐懼,是卑怯。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苦難幾乎是生存的根底,一直催促著文明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苦難。有過的歡樂、幸福、愛情、友誼、偉大、崇高,所以這些美好的精神財富只是像浪花一樣從苦難的深流中涌現(xiàn)出來以顯示苦難的意義。它從不乞求道德價值的褒貶,生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人們?yōu)槭裁磁吭诎哆呄駤D人樣哭泣哀怨?

或許生命的強大總掩蓋不了那個脆弱的“腳踵”。生老病死、天災(zāi)人禍,不必說了。欲求本身就是一種生存意志。無欲乃超出人生之大限死亡而進入涅槃境界。在這里,東方的佛教要比西方的基督教非人化而近于自然。因為在伊甸園中有一禁果即禁欲,它用否定的形式包含著人類的原罪—欲求。

欲求,作為人的生存意志,是人向本無索取應(yīng)有的沖動或熱情本質(zhì)以及它所表現(xiàn)的“給不確定者以確定”的惶恐與驚奇。痛苦在于欲求的自在性和自生性。所謂自在性是人必須為欲求活著而不是相反。所謂自生性是人永難滿足無止境的欲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