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也有“李鴻章” 4

1894,悲情李鴻章 作者:祝勇


這一次,長州藩被打得體無完膚,還是締結(jié)了城下之盟,拆除下關(guān)炮臺,賠款300萬美元。

喪權(quán)辱國。

伊藤博文,則被憤怒的日本人視為賣國求榮的“日奸”,遭到追殺。

所幸的是,在血的教訓(xùn)面前,毛利敬親“清醒”了,他相信了伊藤博文的話,不僅向英國服了軟,而且與同樣“覺悟”的薩摩藩藩主一起,成為反對“尊王攘夷”、發(fā)起倒幕運動的主力。1868年,明治天皇在倒幕派武士的支持下,宣布王政復(fù)古,開始“明治維新”。

日本的“鴉片戰(zhàn)爭”比大清帝國的“鴉片戰(zhàn)爭”來得要晚,損失也小得多,而日本的“覺醒”比大清帝國更加迅速,具體行動措施也更為有效。日本明治政府于1875年4月發(fā)布詔書,承諾建立立憲政體。1889年(明治二十三年)2月11日,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它是以1850年《普魯士憲法》為藍本的欽定憲法,依次由天皇、臣民權(quán)利和義務(wù)、帝國議會、國務(wù)大臣及樞密顧問、司法、會計和補則七個章節(jié)組成,共76條。而它的鄰居大清帝國,盡管早在明治維新以前的1866年,張德彝等人就介紹了歐美議會制度,盡管1901年1月29日,在驚恐萬狀中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出人意料地發(fā)出一道諭旨,宣布實行“新政”,1908年,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朝最高當局下詔預(yù)備立憲,但千呼萬喚之中,那個海市蜃樓般的君主立憲的“憲法”,直到1912年皇帝退位,也無人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看不起大清帝國的福澤諭吉,自然也看不起大清帝國轟轟烈烈的“洋務(wù)運動”。在《文明論概論》一書中,福澤諭吉一針見血地指出:

中國也驟然要改革兵制,效法西洋建造巨艦,購買大炮,這些不顧國內(nèi)情況而濫用財力的做法,是我一向反對的。這些東西用人力可以制造,用金錢可以購買,是有形事物中的最顯著者,也是容易中的最容易者,汲取這種文明,怎么可以不考慮其先后緩急呢?必須適應(yīng)本國的人情風(fēng)俗,斟酌本國的強弱貧富。某人所謂研究人情風(fēng)俗,可能就是指此而言。關(guān)于這一點,我本來沒有異議,不過,某人似乎只談文明的外表,忽視了文明的精神。那么,究竟所謂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這就是人民的“風(fēng)氣”。這個風(fēng)氣,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購買,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來的,它雖然普遍滲透于全國人民之間、廣泛表現(xiàn)于各種事物之上,但是既不能以目窺其形狀,也就很難察知其所在。我現(xiàn)在愿意指出它的所在。學(xué)者們?nèi)绻┯[世界歷史,把亞歐兩洲加以比較,姑且不談其地理物產(chǎn),不論其政令法律,也不問其學(xué)術(shù)的高低和宗教的異同,而專門尋求兩洲之間迥乎不同之處,就必然會發(fā)現(xiàn)一種無形的東西。這種無形的東西是很難形容的,如果把它培養(yǎng)起來,就能包羅天地萬物,如果加以壓抑,就會萎縮以至于看不見其形影;有進退有盛衰,變動不居。雖然如此玄妙,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歐亞兩洲的實際情況,就可以明確知道這并不是空虛的?,F(xiàn)在暫且把它稱作國民的“風(fēng)氣”,若就時間來說,可稱作“時勢”;就人來說可稱作“人心”;就國家來說可稱作“國情”或“國論”。這就是所謂文明的精神。使歐亞兩洲的情況相差懸殊的就是這個文明的精神。因此,文明的精神,也可以稱為一國的“人情風(fēng)俗”。由此可見,有人說要汲取西洋文明,必須首先研究本國的人情風(fēng)俗這句話,雖然在字句上似乎不夠明確,但是,如果詳細加以分析,意思就是:不應(yīng)單純仿效文明的外形而必須首先具有文明的精神,以與外形相適應(yīng)。我所主張的以歐洲文明為目標,意思是為了具有這種文明的精神,必須從它那里尋求,所以兩種意見是不謀而合的。不過,某人主張尋求文明應(yīng)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礙,則又束手無策;我的主張是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礙,為汲取外形文明開辟道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