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布村頭的石階路往上爬,就是喇普德慶寺。與其說是寺院,不如說是城堡。建在一塊大石頂上,三面懸崖,東面與一大塊廢墟相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廢墟的大門邊立有“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喇普寺”漢文與藏文兩塊石碑。寺院的房頂是觀賞羅布村與佩枯錯的絕好位置。佩枯錯在遠處剛本欽雪山的映襯下,越發(fā)碧綠,波瀾壯闊。
羅布村村民們世代信仰苯教。喇普德慶寺正是苯教寺廟,鎮(zhèn)寺之寶是有著2600年歷史的左旋海螺,據(jù)說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寶物,與薩迦寺鎮(zhèn)寺之寶右旋海螺有著同樣的神效。在當?shù)?,寺院的名稱為“巴喇普達日貢”,意為“巴姓喇嘛的寺院”。巴氏家族是苯教六大氏族之一,喇普德慶寺由“巴丹杰桑波”大師始建于公元1234年。巴氏家族在喇普德慶寺生活了十三代,羅布村人敬稱為巴桑喇嘛,至今寺內(nèi)的壁畫還有他們的畫像。
在佩枯錯一帶,最高山峰希夏邦馬也并不是羅布村人的神山,佩枯錯對岸正對著的崗彭慶才是。崗彭慶是佩枯崗日峰群的主峰,佩枯崗日峰群是佩枯錯重要的水源補給,而希夏邦馬峰是澎曲的源頭,最終流向尼泊爾并匯入印度的恒河。水系的流向可能是崗彭慶成為當?shù)厣裆降闹匾蛩亍?/p>
在鼓聲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一位喇嘛,他正是丹增乃頓的哥哥丹增桑布,喇普德慶寺唯一的喇嘛。丹增桑布個頭不高,漢語水平介于阿旺念扎與丹增乃頓之間,衣著打扮與藏傳佛教僧侶別無二致,紅色的僧裙與絳色的僧服。不同之處在于袈裟上鑲嵌著幾條醒目的藍色布條,據(jù)說這是苯教僧侶的特色,藍色代表天空的顏色,象征苯教傳統(tǒng)中的自然崇拜。
丹增桑布介紹說,寺院周邊的廢墟其實是六年前羅布村的舊址,直到2009年,村民才全部搬到山下。由于山上更通風,晝夜溫差大,很多村民都在廢墟中留了個小房子作為貯藏室。
布曬太陽聊天的當口,掌管寺院鑰匙的次旺平措手里轉(zhuǎn)著轉(zhuǎn)經(jīng)筒,背著他親手抄寫的經(jīng)書上山來給丹增桑布過目。寺院的經(jīng)書不夠,所以次旺平措用了幾個月時間來抄寫。
一位中年婦女提著半只羊腿,與兩個孩子來讓丹增桑布祝福,丹增桑布給了她們據(jù)說是取自于孜珠寺的護身符。她們稱丹增桑布為格龍,按照苯教傳統(tǒng),入寺僧人按戒律可以分為“格次”、“宗竹”、“格龍”三個層次,“格龍”是等級最高的守戒最嚴格的僧人。
丹增桑布說自己13歲時出家,至今已25個年頭。他不僅在巴青縣的寺院學過經(jīng),還在丁青孜珠寺、日喀則的熱林雍仲林等苯教大寺里學習過,也轉(zhuǎn)過岡仁波齊,那次是196個苯教信徒逆時針轉(zhuǎn)神山的大盛會。
相對于村民們來說,丹增桑布是一個見過大世面、又受過系統(tǒng)教育的人,仿佛村里的精神導師,他以佛堂與學識獲得村人們的尊重與供養(yǎng),而喇普德慶寺是羅布村的精神財富,是祖先的延續(xù)。后來,在參加過喇普德慶寺的法會后,這種感覺越發(fā)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