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知識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國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種姓,為首的是婆羅門。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識就掌握在他們手里,這個最高種姓實際上也是他們自封的。他們是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卻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實在出人意料。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印度古典戲劇中,少數(shù)婆羅門卻受到極端的嘲弄和污蔑,被安排成劇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劇中,語言是有階級性的。梵文只允許國王、帝師(當(dāng)然都是婆羅門)和其他高級男士們說,婦女等低級人物只能說俗語。可是,每個劇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也竟是婆羅門,他們插科打諢,出盡洋相,他們只準(zhǔn)說俗語,不許說梵文。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羅門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嘲笑“腐儒”的做法?!度辶滞馐贰分芯筒蝗鄙俪靶?ldquo;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識分子——的地方。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也是這種人物。為什么中印同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呢?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季羨林微笑著向訪客致意
我在上面寫了我對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寫歷史,連鑒往知今一類的想法我都沒有。倘若有人要問:“現(xiàn)在怎樣呢?”因為現(xiàn)在還沒有變成歷史,不在我寫作范圍之內(nèi),所以我不答復(fù),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論,那是他們的事,與我無干。
最后我還想再鄭重強調(diào)一下:中國知識分子有源遠(yuǎn)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也不能望其項背的。盡管眼下似乎有一點背離這個傳統(tǒng)的傾向,例證就是苦心孤詣、千方百計地想出國,有的甚至歸化為“老外”,永留不歸。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只能是暫時的現(xiàn)象,久則必變。就連留在外國的人,甚至歸化了的人,他們依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依然要尋根,依然愛自己的祖國。何況出去又回來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呢?我們對這種人千萬不要“另眼相看”,當(dāng)然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要我們國家的事情辦好了,情況會大大地改變的。至于沒有出國也不想出國的知識分子占絕對的多數(shù)。如果說他們對眼前的一切都很滿意,那不是真話。但是愛國主義在他們心靈深處已經(jīng)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頂,他們會依然熱愛我們這偉大的祖國。這一點我完全可以保證。只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夠了。如果不愛自己的祖國,巴老為什么以老邁龍鐘之身,嘔心瀝血來寫《隨想錄》呢?對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來說,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話:愛國沒商量。
老當(dāng)存高遠(yuǎn),心不外平常
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墒俏覍τ诋?dāng)知識分子這個行當(dāng)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么輪回轉(zhuǎn)生。現(xiàn)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再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弄成知識分子。
199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