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是晚上六點半,天色昏暗,如水墨浸染,我坐在依斗門前,開始了新的一天。無論是三天并一天,還是晚上六點半開始新的一天,在依斗門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棒棒”手持“棒棒”站在路邊,等著上上下下的旅客,不知哪一位會請他們幫忙;就像江水悠悠,卻不知哪天會暴漲。我坐在依斗門前通往長江的石階上,支起一張小木桌,在暮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還沒喝醉先已沉醉,還沒告別已經(jīng)傷心。再看眼前,順著石階往上,就是厚厚的古城墻,“依斗門”的字跡依稀可見;往下是一長串棚棚,等船的旅客在里面歇息。男子喝一碗酒,老人泡一壺茶,母親正在給嬰兒喂奶,嬰兒張著櫻桃小口,吮吸著母親的乳頭……我為他們深深祝福!不必匆忙,坐在依斗門前細聽細看,沉思默想,就聽見杜甫先生最先開口: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而此后江上又有多少明月升起,荻花飄零,“依斗門”前又有多少旅客往來匆匆!你只是其中之一,來了又去,有幸今天坐在這里,看看依斗門在被淹沒之前最后的情景。石頭上的字跡,就連時光都舍不得將它抹去。殘存的石墻仍用心捧著“依斗門”三個大字。江上漁火點點,分不清古今。一只游輪伸開雪翅,兩只白鷺在江面低飛。對岸是黑黑的群山,連著夜空與江岸,山上燈火璀璨,散落漆黑的荒野。夜像一個山洞,佛主不在,只有下船的旅客,挑著擔子,背著孩子,沿著石階從江風中走上來,你呼吸到各地的芬芳。他們有的在異鄉(xiāng)打工,有的在異地求學,今晚都回家過年。今夜,依斗門內(nèi)的明燈是橘紅色的。
酒未醒,人先醒來,回想天黑之前,你從環(huán)城南路二巷走來,二巷北端排開一溜擦皮鞋的攤位:一邊是高處空空的藤椅,一邊是低處無望的下崗女工,她們臉蛋紅彤彤的,目光空落落的,東張西望,卻沒有人來。二巷不長,中間卻還有許多商店,直到南端是一家“神女美容廳”,對面是個皮匠攤,皮匠攤旁邊是一家影碟商店,好萊塢的垃圾已堆到這里來;然后就出了二巷,來到左城街,巷口是一堵斷墻,墻下拱形的黑瓦彎彎曲曲,曲曲彎彎,舊屋之上的枯樹慘慘凄凄,凄凄慘慘;往右一轉(zhuǎn),你萬萬沒有想到,一座紅墻碧瓦的“清凈庵”立在路邊——“問我何無煩惱相,勸君當結歡喜緣——存為若是?!?/p>
據(jù)《奉節(jié)縣志》記載,這座清凈庵是“清康熙年間經(jīng)比丘尼發(fā)玉培修,嘉慶二十年(1815年)再次培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庵被洪水淹沒。咸豐三年(1853年),心福老和尚報請文縣令核準,將庵由城外江北嘴遷至南門左城上今址。同治九年(1870年)大水,庵被淹,心龍老和尚協(xié)住持尼性資化緣重修?!笨尚母?、心龍師傅和比丘尼發(fā)玉是否知道,公元2003年后,昔日的清凈庵,只能在江底尋求清凈。
這是誰的妙語,依然映在門前,而庵內(nèi)至今傳來擊鼓聲和敲打木魚的聲音,伴隨著尼姑清靜悠揚的頌歌。正殿菩薩虔敬幽然,雙目微合,兩耳垂肩;殿外一座具體而微的銅塔,四面圍繞著冬青、枇杷,青樹綠葉,護著青銅寶塔——“降魔端憑玉杵,護法永駐金身”——“威靈感應”。
內(nèi)殿原是二重唱,一半俗人,一半杏黃袈裟,也不知她們塵緣凈否,但聞歌聲清越。中間的蒲團上,跪著一位年輕的母親和她五六歲的兒子,母親穿著一身黑衣,染著金紅的頭發(fā),獨生子跪著跪著,就坐在了蒲團上看著我,我看著他的母親,感覺她是殿內(nèi)最虔誠的一個。正如正殿上寫著:“光善念為慈悲所以成佛,立大道于世界故能永生”——“德沛眾生”。
在這清凈庵門口,坐著一位算命的盲女,手持紙簽,旁邊蹲著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婦人。不用說,不必問,就知道這座清凈庵清凈怡人,你只想站在殿堂與佛塔間,靜聽鼓樂歌聲:“一到西方來,蓮花處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