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尼姑念經(jīng)、說唱,都用的四川話,佛應聽懂并用四川話作答。
從清凈庵出門右轉,就是福音堂,藍白的牌樓之上立著十字架,門口掛著“奉節(jié)縣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的木牌。據(jù)《奉節(jié)縣志》記載,這座福音堂是由英國傳教士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文革”時期曾改為硫酸廠,1984年維修復原,今天空無一人。
再往前走就是“君再來美容廳”,下面一行小字:“洗頭洗面按摩”;再往西是個“易經(jīng)取名”店,內掛“太極八卦圖”,下面用小學生水平的毛筆字寫道:“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時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一個穿皮衣的四五十歲的男人正在開講,兩位年輕女子伏案靜聽,“知命樂天故無憂,一陰一陽謂是道”,下面講什么?不知道。
再往西走是“雅夢蝶美發(fā)廳”,四個穿紅戴綠的女孩正圍著煤爐烤火,一只新煤球架在火爐上,不一會兒,洞口就竄出藍藍的火苗。她們把凍紅的手放在火苗上,你也把手伸過去,并坐在她們旁邊,溫暖的不僅是爐火。
前面還是“美容廳”、“金銀花”、“金爺”,再前面就是昨天下午剛剛爆破的永安鎮(zhèn)政府大樓,一片鋼筋混凝土的廢墟。幾個戴安全帽的民工升起一堆火,在廢墟之上“咚咚”地掄著大鐵錘。這就是“庫區(qū)第一爆”。
再往西走不遠,就到了依斗門,這樣的夜幕之下,坐在依斗門前喝酒不得不醉。假如今夜洪水來臨,你將心甘情愿地沉入江底。
再一次穿過依斗門,青苔依依的石墻發(fā)出回聲。更殘漏盡,拱門之間卻還能看見江楓漁火和橘色明燈。一艘船恰好經(jīng)過,拉響汽笛,拱門之內,發(fā)出驚心動魄的回聲。
穿過“小箭道”,你就成了一支箭。今夜的小箭道安安靜靜,聽不見小箭呼嘯或戰(zhàn)馬嘶鳴,只見一些貧困的人家擠在昏暗的斗室。經(jīng)過的每一戶人家,都值得記憶。
11號,古屋石門,門前有兩根低矮的石柱,一根殘缺,另一根完好如初,可石上的字跡卻看不清,只能摸摸。院子里的照壁破損和旁邊的一只水龍頭還在滴水。對面的19號,三代人擠在一間煙熏火燎的小屋,奶奶站在門口張望,孫子在燈下寫作業(yè),母親坐在當中織毛衣……28號是一家花圈店,幾只金紅的大花圈擱在門前的三岔路口,即使在灰白的路燈下也顯得異常醒目。女主人是一位面色紅潤的少婦,看上去不過20 歲,懷里正抱著個吃奶的嬰兒;雖然穿著寬松的毛衣,仍顯出高聳的雙乳。她正坐在門口的柜臺前喂孩子,絲毫沒有任何害羞,反而比常人更恬靜,安詳,從臉色和神情就可以看出,她還沉浸在剛剛做母親的喜悅和自豪之中。在她身后的木門上,貼著一對紅雙喜,門是綠木門,墻是灰磚墻,墻上貼著一張大紅紙,上面用毛筆寫著:“鑼鼓,壽衣,靈屋,靈堂布,香燭,紙燭,青紗,遺像花,剃頭,穿老衣,紙衣,紙鞋”。
你暗暗吃驚,在此,生死在這里貼得那么近,卻又如此和諧。其實這一路,無論是小巷深處或沿岸山坡,甚至在擺渡船上,你都看見過一個個花圈,奢華、鮮艷,仿佛要在來世彌補今生的不足。
依依不舍地再往前走,48號的“好又來理發(fā)”只剩一把破木椅,沒有客人,也不見主人。50號也是一間黑暗的空屋,門口擱著一只盛滿大米的青竹匾……然后就是一陣寒風,一彎殘月。
這是入冬以來你第一次看見月亮,她出現(xiàn)在小箭道上,像那位年輕母親潔白的乳房,溢出甜美的光。而在這樣的月色中走在不知何年何月建起的小箭道上,走在黑瓦、灰墻和溫暖的生活之間,吮吸著這樣的乳汁,你仿佛回到了前生來世,直到幾聲犬吠把你驚醒,一個好心人把你帶到大街上。
奉節(jié)的樓房建立在四周的山坡上,這里是一片壩子地,夏季炎熱,冬天卻好像春天一樣溫暖……還沒有離開你就開始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