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瓦爾堡死于1929年,享年六十三歲。他死后三年,他的幾卷文集在德國出版,此后很長一段時期他的祖國沒有出過他的著作。他的作品支離片斷,范圍很廣,是他圖書室的又一個翻版,是他錯綜復雜思想的表現(xiàn),是他不尋常心智的地圖。他想把自己的直覺變成科學定律,愿意相信文學藝術的驚懼和恐怖是了解事物原因和作用的階梯。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回歸到‘記憶’的觀念,認為記憶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知識。他在一個片斷中寫道:“把藝術品作為某種向觀眾移動的帶有敵意的東西來接受。”他企圖利用圖書館來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在其中不是馴服這種敵意(他明白這做不到,只能產生破壞),而是憑他好奇的智慧和敬畏心把這種敵意反射回去。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瓦爾堡圖書室及其管理人員遷移到英國。六百箱書籍和家具設備都渡海到達倫敦。我喜歡想像許多船只載著多年來積累的圖書航行在水中,還有一幅已逝主人的殘缺畫像也在船上,準備到外國去重建圖書室。這些書起初存放在米爾班克(Milbank)的一所辦公大樓里;三年后,倫敦大學同意存儲這些圖書,但不能重建橢圓形書架,按瓦爾堡的原意來擺放它們。所以,這些書只好仍舊存在米爾班克,直到1944年11月28日,瓦爾堡研究所在倫敦大學內成立。該研究所至今仍在活動。五十一年后,在漢堡市海爾維希大街原址,瓦爾堡的故居得以恢復重建,并按造原來的照片復原了圖書室的布置,展出了部分的圖書。任何人去訪問時,都可以在閱覽室稍事停留,感到瓦爾堡的精神似乎仍在這些值得紀念的書架中間孜孜不倦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