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酒之所以悲劇性地成為沒有根基的人生的根基,成為沒有目的的人生的目的,使無謂的人生變得“有謂”,落腳點就在于它能讓個體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使有限的個體得以體驗剎那的永恒。說“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固然失之夸張,但陶淵明的大多數(shù)飲酒詩關(guān)涉到生命和死亡卻是事實: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馀平生物,舉目情凄洏。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fù)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形影神》之一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执蠡M,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還舊居》
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xiàn)酬。未知從今去,當(dāng)復(fù)如此不?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游斜川》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fù)至天旭?!稓w園田居五首》之五
得歡當(dāng)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雜詩十二首》之一
為了真正理解陶淵明飲酒詩都關(guān)涉生死主題這一現(xiàn)象,我們不妨將他與魏晉其他文人作一比較。和陶淵明一樣,魏晉文人嗜酒主要是由于“時間壓力”造成的,也就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劉伶在魏晉飲君子中最具典型性,因此,先用一點筆墨剖析一下酒是如何使他擺脫死亡恐懼的,也許有助于理解酒與陶淵明生命存在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毫無疑問,劉伶是希望通過縱酒來“自得于一時”,也即通過縱酒來抓住自己生命“現(xiàn)在”的瞬間,來實現(xiàn)對自己生存的占有。然而,占有自己生命的現(xiàn)在并不能消弭死亡恐懼,因為任何“現(xiàn)在”都將“過去”,時間中的“現(xiàn)在”與超時間的“永恒”不可通達(dá),此刻占有自身的存在并不能保證下刻或永遠(yuǎn)可以占有自身。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越怕失去自身就越縱酒,而越瘋狂地縱酒又越害怕失去自身。一般說來,魏晉如劉伶輩這樣的狂飲者,對生命的達(dá)觀只是表面的,骨子里無不充滿了對自己生命必然歸宿的絕望。《世說新語·文學(xué)篇》劉孝標(biāo)注引《名士傳》說:“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狹。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聊拘魏。塾我皇??!彼^“土木形骸”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視為土木一般。這種表面上對自己的生死滿不在乎的曠達(dá),隱藏著內(nèi)心深處多少無可奈何的悲哀!《世說新語·容止》也說身長六尺的劉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他將自己的“形骸”當(dāng)作“土木”,這種無端賤視自己生命的行為,看起來好像與前面所說的魏晉士人對生命的依戀和珍視正好相反,其實它們是一根木條的兩端。自我依戀易于走向自我中心,自我中心的危險性就是把自我身外的一切看成次要的或虛幻的,只有自我的存在和需要才是重要的和實在的。而一旦意識到自己也難免一死時,自我中心者就陷于徹底絕望之中,因為自我中心使個體龜縮于自身,不能將自己的生命融入更廣闊的生命洪流,切斷了個體與類的深刻聯(lián)系,除了等待生命的終結(jié)以外,自我找不到超越自我并超越死亡的途徑。劉伶的“土木形骸”說明他完全淹沒在對自己生命的無能和失敗感之中,于是,他不可避免地要由對生命的自我依戀,滑向?qū)ι淖晕易髹`??v酒也隨之由主觀上對生命的占有,變?yōu)槭聦嵣蠈ι捻б庠闾:退烈鈸]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