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才情四射的藝術家(3)

民國音樂:未央 作者:滄浪云


近代美術大師劉海粟曾在接受一位記者的采訪時說:“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蘇曼殊只是聰明而已。李叔同畫畫、書法、音樂、詩詞樣樣都高明。”滿腔敬意溢于言表。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那些佳作,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余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產(chǎn)生的思想情緒,曾經(jīng)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傳世之作。另外,李叔同對聯(lián)語也有濃厚興趣,并有極高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水平。

對于藝術,李叔同十分重視做人的準則和藝術的關系。雖然他在藝術上有著超人的天賦,但卻更強調(diào)“先器識而后文藝”?!捌髯R”便是一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要做一個文藝家,首先必須要做一個好人。李叔同于1906年在日本東京作《音樂小雜志序》,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小品文,以風雅之文筆,極盡闡發(fā)音樂于人之性情的陶冶效用,可見他非常重視藝術與人之心性的養(yǎng)成關系。藝術可促人性之完善發(fā)展,而音樂藝術怡情養(yǎng)性的審美陶冶功能則更是“感人深矣”。

朱光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當時一般朋友中有一個不?,F(xiàn)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響的——弘一法師”。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說明李叔同“言教之余益以身教”的藝術教育的巨大成功,特別是他在審美教育中一以貫之的“以德感人”、“以德為表率”的人格魄力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他在藝術教育中的嘉言懿行,以及在皈依佛門后的宗教修行,都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價值標準,在今天看來,這既是一種人文教養(yǎng),又蘊涵了深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