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這樣一種人,他無論到了什么樣的人面前,都不會因為地位的懸殊而發(fā)怵,他相信以真誠快樂來對待別人會獲得同樣的回報。這種性格是很討人喜歡的,因為他健康、向陽、快樂。在英國這些大學者的面前,他穿著中國長袍以一種中國士子的風度侃侃而談,不僅贏得了英國人的尊重,還獲得了他們的喜愛。認識威爾斯不久,他就邀請徐志摩到自己的鄉(xiāng)間別墅做客,并且和徐志摩熱鬧地討論想把中國近代小說翻譯成英文,威爾斯的平易近人讓徐志摩異常輕松,而徐志摩帶來的東方式的幽默也給威爾斯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久,威爾斯就把徐志摩介紹給了自己的朋友魏雷。因為魏雷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國文學,他和徐志摩的話題就更多了,有許多對唐詩不明白的問題他都虛心向徐志摩請教,徐志摩也非常樂于向英國的研究中國的學者傳播一些中國的學問。從徐志摩的身上,這些英國的學者開始了解文學藝術(shù)這些事物在現(xiàn)代中國有教養(yǎng)的人士中的地位到底如何,他們的交流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璀璨的碰撞,通過魏雷徐志摩又結(jié)識了卞因等人。和這些英國第一流的學者打交道讓徐志摩受益匪淺,又欣喜無限,他在寫給父母的家信里寫道:“兒尤喜與英國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謂學不完的聰明。”
在學問上不斷收獲的同時,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也起了不小的變化,起因是他結(jié)識了林長民,并且一見如故。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那時候也隨父親來到了英國,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立即為這個詩意的女孩子所惑,陷入了人生中第一場愛情當中。這個時候,他的妻子張幼儀已經(jīng)到了倫敦,租住在沙士頓,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夾雜在狂熱的愛情與對舊式婚姻的厭惡中的徐志摩決定要和張幼儀離婚。
張幼儀當時已經(jīng)懷有身孕,但是深埋進對林徽因情感漩渦的徐志摩已經(jīng)顧不上道德、責任這些在他看來比愛情要渺小很多的東西,在張幼儀拒絕離婚后,他索性不再回他們在沙士頓的那個家。無奈的張幼儀只好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哥哥張君勱,后來又輾轉(zhuǎn)到了德國柏林,在那兒生下了他們二兒子徐德生,小名彼得。徐志摩于次年趕往柏林,和張幼儀簽訂了離婚協(xié)議。
再回到倫敦的時候,已經(jīng)是幾個月之后的1922年的秋天。這個時候,林徽因已經(jīng)隨父親林長民回到了中國。
倫敦忽然成了孤獨的倫敦,但是孤獨常常能激發(fā)人的潛能,給予人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對劍橋大學早就心向往之的徐志摩終于開始了他的劍橋生活,劍橋自今夜始是徐志摩的劍橋。
“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fā)現(xiàn)”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快樂。”
這個時候的徐志摩的情感有了最美麗的寄托——那位純真的姑娘林徽因,雖然她不在英國,但是依然活在他的意識里、他的思想里。愛情能使人變得富有激情轉(zhuǎn)而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一種情意,何況林徽因和他是在這里相識相知的。她的倩影遍布了整個劍橋,此時的徐志摩眼里劍橋處處是美,處處是愛,處處是能溝通他性靈的學問。
“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m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