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看美國
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出過不少關(guān)于美國的著作,較有名的有弗朗西絲·特羅洛普(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的母親)的《美國人的風俗習慣》(1832),哈麗特·馬蒂諾的《美國社會》(1837)和弗雷得里克·馬里亞特比較英美政體的《美國日記》(1839)。這幾位作家都在美國廣泛游歷,對美國的“自由”話語與現(xiàn)實之間的反差尤其敏感。弗朗西絲·特羅洛普嘲諷道,美國人一手高舉自由帽,一手鞭打黑奴;一邊對暴民鼓噪人權(quán),一邊將世世代代生活在美洲、本應(yīng)受條約保護的印第安人逐出家園。她的直率幾近魯莽:“我不喜歡他們,我不喜歡他們的原則,我不喜歡他們的舉止,我不喜歡他們的觀點。”馬蒂諾在美國處處發(fā)表主張解放黑奴的言論,幾乎危及她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位馬里亞特對美國也十分不敬,引起抗議的狂潮,他的模擬像和幾百本《美國日記》在底特律被熱愛言論自由的美國讀者付之一炬。也許是受了這些作品的影響,狄更斯在1839年7月萌生了偕夫人去美國一游的想法,但真正動身卻在一年半以后。
1842年1月3日,狄更斯夫婦登上“不列顛號”客輪從利物浦出發(fā),經(jīng)過十七天的顛簸,橫渡大西洋抵達波士頓。即將迎來三十歲生日的狄更斯此時已經(jīng)出版了《博茲特寫集》、《匹克威克外傳》、《奧立弗·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和《巴納比·魯吉》等作品,幾乎已是英國當時最受大眾喜愛的作家。那時的美國人還隨地吐痰,更談不上尊重版權(quán),書商盜印狄更斯的小說格外起勁。《老古玩店》里的小耐兒之死使美國讀者唏噓不已,現(xiàn)在他們要擦干眼淚,以典型的美國式的好客熱情來招待這位年輕的英國小說家。不過當時的英美兩國卻時有摩擦,英國軍艦經(jīng)常在公海上攔截并檢查涉嫌從事奴隸販賣的美國商船,美國還只得像當今受它欺侮的國家那樣,盡量在維護臉面的時候低調(diào)克制。
狄更斯在波士頓登陸后開始了他為時四個半月的美國之旅。他訪問了當時幾乎所有較為著名的城市,還去加拿大一轉(zhuǎn)。與朗費羅、布萊恩特、愛倫·坡和華盛頓·歐文等詩人作家的會面十分愉快,但來自素不相識的美國人的邀請使他頗為尷尬,他實在無法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只得婉辭。狄更斯在很多公開場合也不給主人面子,一再提出版權(quán)問題。他說,一味偷印英國文學作品反而阻礙了美國本土文學的健康發(fā)展。美國輿論則以為狄更斯太小氣,一致用諷刺和辱罵來回應(yīng)他的批評。狄更斯六月中旬回到倫敦,馬上按照他與出版商事先的約定撰寫一部美國游記?!睹绹洝吩诋斈?0月19日就與英國讀者見面了,兩周后,紐約和費城就出現(xiàn)了盜版。如此神速,能不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