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美國人還缺乏自信,他們已經預期狄更斯會對“新世界”的有些方面產生負面的印象。詩人惠特曼當時還未出名,在紐約的一家晚報當編輯。該報早在8月11日就登載了一封托名狄更斯的信件,作者學狄更斯的口吻發(fā)表一通批評美國的言論,在個別地方狄更斯還真被這位聰明的作者著了先鞭。狄更斯對英國國內的不合理的事物(如監(jiān)獄制度、貧民習藝所和窮人子弟學校)從來不是輕描淡寫,看來一旦他把這個習慣帶到美國,與那里的人們推心置腹,他就不受歡迎了。其實狄更斯在游記中并不吝惜對美國的贊許,例如他稱贊美國大學開明務實、貼近社會的精神,它們“不傳播一偏之見,不培養(yǎng)頑固之徒,不翻尸倒骨地發(fā)掘陳舊的迷信,從來不阻礙人民的進步,從來沒有因為宗教見解不同而把人拒于校門之外”。每一條褒獎都是對牛津、劍橋的攻擊和挖苦。他看到哈佛培養(yǎng)出來的仁愛之志和向善之心惠及整個波士頓地區(qū),感到由衷的欣喜。他羨慕由地方政府支持的公共機關和慈善機構,意在批評英國政府迷信不干涉主義,不關心民眾的疾苦。參觀了波士頓西北的洛厄爾(有美國的曼徹斯特之名)一家工廠后,他甚至說,它與英國的工廠如此不同,假如它是善和光明,那么英國的工廠就是惡和黑暗。
狄更斯笑罵英國社會的陰暗面痛快淋漓,諷刺起美國來也不講節(jié)制。存在于美國理想和實踐之間的矛盾使狄更斯最為憤慨。他說,對有些擁護奴隸制的美國人而言,自由無非意味著壓迫同類的自由,對同類野蠻、殘酷、暴戾的自由?!丢毩⑿浴飞系奈淖郑ā叭巳松降?,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處處用金字寫著,木框鑲著,玻璃罩著,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現實并非如此。狄更斯建議,與其聽任這高尚的原則哄騙美國人,使他們在維護奴隸制的時候依然感覺良好,還不如把這些文字面墻而立,甚至一把火燒了。狄更斯對另一種美國現象頗為反感。美國人最講門檻精,只要頭腦活絡,便處處受到尊重。許多欺騙、背信棄義、吞蝕公私款項的丑行都鍍了一層金,本應罰以重典的惡棍,因“機伶”而在好人中間昂首闊步。
在《美國札記》第十二章,狄更斯記述了從路易什維爾坐船沿俄亥俄河往西南而行的經歷。路上一新城市“‘前進’的熱勁過猛”,有不少爛尾樓。到了俄亥俄河與密西西比河的交匯處,只見一大片洼地,狄更斯稱之為“丑惡的墳地,疾病的溫床”。原來有人用大言無稽的宣傳把那片沼澤地說成理想的投資場所,致使很多英國人傾家蕩產。這地方(現屬伊利諾伊州開洛縣)就是狄更斯小說《馬丁·瞿述偉》(也譯《馬丁·朱述爾維特》)里的伊甸土地開發(fā)公司的所在地。
《馬丁·瞿述偉》發(fā)表于1843年至1844年,書中描寫同名主人公在美國的不愉快經歷的篇幅達幾百頁之多。評論家們往往為了照顧所謂的英美特殊關系,不愿多談小說的那一部分。有人甚至責備狄更斯考慮不周(仿佛他是外交家?。?,故意加一點美國負面題材的胡椒來擴大自己作品的發(fā)行量。狄更斯是市場上的作家,他受托寫《美國札記》不是沒有淘金的企圖,在《馬丁·瞿述偉》里刻畫美國腹地社會生活的滑稽可笑之處,確實也可以討好英國民眾對美國的偏見。應該說明的是英國在道德上并不比美國好多少,自詡“生而自由”的英國人剛剛為販毒的權利征討中國,而他們——當然包括狄更斯——沒有任何理由為這等行徑辯護。不過話得說回來,狄更斯寫起英國制度的荒悖來,落筆也是不客氣的。作為一位無與倫比的漫畫家,狄更斯能立刻抓住描寫對象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