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塊拒絕融化的冰(1)

修得一顆柔軟心 作者:馬明博


“我生有涯愿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p>

“一尊菩薩像”

1980年,哈佛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xué)歷史教授艾愷在北京第一次見到過著半隱居生活的梁漱溟。

晚上,梁漱溟和家人陪艾愷到飯店用餐。艾愷看到, 87歲的梁漱溟腳步輕快,上樓梯時,根本不需他人攙扶。

當(dāng)時,中國雖然朝改革開放的道路轉(zhuǎn)型,但人們的思想還比較模式化。接待外國人來訪,會引起各方注意,言論須慎之又慎。然而,單獨交談時,梁漱溟告訴艾愷:“我是一個佛教徒?!?/p>

艾愷很詫異。

他問梁漱溟:“可是,1921年,您公開宣布棄佛從儒啊?”

梁漱溟和藹地回答:“這沒關(guān)系,我拋棄了佛家的生活方式,但沒拋棄佛教。從十六七歲起,我就向往著做一個出家人,但在29歲時我結(jié)了婚,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p>

艾愷相信,梁漱溟在某一層意識上一直維持著他的佛教信仰,甚至在向世間宣布他轉(zhuǎn)向儒家時,他也從未改變過。在他,只是把儒學(xué)與佛學(xué)分了等級。面對世俗生活時,他扮演著中國人最容易接受的儒家的角色。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佛學(xué)——根本智,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艾愷忽然理解了梁漱溟無意間說的一句話:“我多年的愿望,就是隱居山寺過一個僧人的生活?!?/p>

這一點,也讓艾愷疑惑。一直以來,梁漱溟以其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而聞名于世。他一生中也曾有過許多機會,但他從未去山上當(dāng)和尚。

艾愷知道,要想得到答案,必須深入探究。

1984年,艾愷再次來到北京,他探訪91歲高齡的梁漱溟。交流地點,在梁漱溟書房。借由艾愷的觀察,我們得以領(lǐng)略梁漱溟晚年的真實生活。

“他清晨5點就起床了,然后照例做一些鍛煉。他整天都在工作,或出席會議,或在書房中認(rèn)真讀書、寫作。中午睡一小覺?!?/p>

“……書房里疏落地放著幾個書架,上面放著梁漱溟殘存的藏書;一張寫字臺,一把簡樸的直背木椅;兩個襯墊椅子,中間放著一個茶幾(這是為與來客談話用的)。里面是梁漱溟的臥室,里面存放著更多的書籍和文稿,一張簡易的木板床?!€有一個小飯廳,里面放著一臺電視機。梁漱溟偶爾也看電視?!?/p>

“……當(dāng)然,他依然吃素,喝白開水?!?/p>

艾愷:“您為什么長壽?”

這個問題有些冒昧,梁漱溟毫不介意,“我長壽,并有一個較為康健的體魄,在于面對那些往往使世人心煩意亂的飛石冷箭時,能夠泰然處之。”

艾愷眼里的梁漱溟,“大大的光頭,像鋼一樣深邃寧靜的眼睛,倔強不屈的嘴唇,低沉但是堅定的聲音,所有這一切塑造出了一個安靜的、沉著有力的形象?!怯捎诔领o而發(fā)出圣潔光輝的風(fēng)采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尊菩薩像’前?!保ò瑦稹蹲詈蟮娜寮摇罚?/p>

“一尊菩薩像”,艾愷記錄下的這五個字,讓我想起梁漱溟寫下的兩句詩:“我生有涯愿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p>

拒絕融化的冰

梁漱溟少有大志,對人生問題(人應(yīng)該怎樣活)和社會問題(中國應(yīng)該向何處去)追尋不已,進而加入同盟會反抗晚清政府,也曾熱心于社會主義。然此間,他忽然“厭惡并輕視人生”,陷入苦悶,幾度欲自殺。

也許,“快樂的增長只能伴隨著痛苦的增長才能得到”。1916年,苦悶中的他,偶然遇到佛經(jīng),頓感傾心。他發(fā)現(xiàn),“撥云霧而見青天,舍釋迦之教其誰能淑?”他借鑒西洋學(xué)說,闡述佛家理論,作《究元決疑論》,見賞于時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