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應該說,我已經卷進這件事情整整十一天了。第一天要從那個潮濕的星期六晚上算起,當時我人在波士頓,看見一個已死的人走過人行道,上了一輛車。這并不是我的幻覺,也不是對方碰巧長得像而已。他就是十年前死掉的那個人沒錯。不是燈光造成的錯覺。他看起來老了十歲,身上還有當時被殺所留下的傷疤。
那時我正走在杭廷頓大道上,準備前往一英里外某個酒吧,聽說那里很不錯。時間已經有點晚,交響樂廳的觀眾剛看完表演出來。我很頑固,不肯繞到對街避開群眾,所以直接從他們中間穿越。這些人大半打扮體面,身上散發(fā)著香水味,而且多是老人。路邊有并排停靠的轎車與出租車,引擎運轉著,擋風玻璃上的雨刷各以不同的頻率來回擺動。他從我左側的門廳走出,身穿一件厚重的克什米爾大衣,脖子圍著圍巾,雙手戴著手套。他是個光頭,大約五十歲。我們差點撞上。我停下來,他也停下來,還盯著我看。我們都遲疑了一下,然后同時移動,隨即又停住腳步。一開始我還以為他沒認出我,后來他的臉就被陰影遮住,我看不出他的表情。我停住不動,于是他從我前面走過,直接進了路邊一輛黑色凱迪拉克后座。我站在原地,看著駕駛員輕松開出車流,聽見輪胎在潮濕地面上摩擦發(fā)出的嘶嘶聲。
我記下車牌,并未因此心生驚恐,也沒有滿腹疑問,只是接受眼前所見的證據。十年時間隨即被那短短的一秒鐘給推翻。那家伙還活著!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個大麻煩。
這就是第一天。我當場完全忘了要去酒吧,直接走回旅館,撥了幾個從當憲兵時到現(xiàn)在仍然記得的電話。我得找個認識且能相信的人,不過我已離開軍隊六年,現(xiàn)在又是星期六深夜,所以機會不大。最后我找到某個宣稱認識我的人,叫鮑威爾,是個陸軍準尉。
“我想請你幫個忙,”我說,“追查一個平民的車牌。”
他知道我是誰,所以沒對我用那套制式說法,講些他很抱歉幫不上忙之類的廢話。我告訴他我很確定那輛車是私有,不是租來的。他記下我的電話,答應隔天早上再聯(lián)絡我,也就是第二天。
但他沒聯(lián)絡我,反而出賣了我。遇到這種情形,我想任何人都會這么做吧。第二天是星期日,我起得很早,叫客房服務送了早餐,等待那個電話,結果十點過后聽到一陣敲門聲。我從貓眼看出去,外面站著兩個人,他們之間的距離貼得很近,就是為了讓我能清楚看見。一男一女,都是深色外套,沒穿大衣,男人手里有個公文包。他們各自拿著某種官方證件,在燈光下舉得很高。
“聯(lián)邦探員!”男人的聲音正好大到能讓我聽見。
在這種狀況下,假裝自己不在是沒用的。我自己以前就常站在別人門外做跟他們一樣的事。要是沒人應門,外面其中一人會待在原地,另一人則下樓找負責人拿鑰匙。所以我直接開了門,站到一旁,讓他們走進房間。
剛開始,他們還很小心翼翼,不過一發(fā)現(xiàn)我沒武器,看起來也不像瘋子后,很快就放松下來。他們將證件遞給我,趁我查看的同時客氣地在房間繞了繞。證件上方印著美國司法部,下面是緝毒組,中間則是一大堆圖章、簽名跟水印,另外還有他們的照片跟姓名。男探員證件上的名字是史蒂芬·艾略特,跟一個詩人同姓,那位詩人有首作品中曾提到四月是最殘酷之季節(jié),講得還真是對極了[1]。證件上的照片跟本人很像。史蒂芬·艾略特看來介于三十到四十歲之間,體格粗壯,皮膚黝黑,有些謝頂,照片上的他笑得很和善,本人說不定更好相處。女探員的名字是蘇珊·達菲,比史蒂芬·艾略特年輕一點,身形也較高。她皮膚很白,身材苗條,非常迷人,另外她的頭發(fā)跟照片上不一樣,顯然后來換了發(fā)型。
[1]指T.S.Eliot(1888-1965),著名詩人與評論家,出生于美國,后入籍英國,一九四八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原文所引用詩句(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出自其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