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體消費:革命身體的解體 1

欲望號街車 作者:張閎


與文學形象上的“高、大、全”和聽覺形象上的“高、響、快”相呼應,“文革”時期的“樣板美術”在視覺形象上表現(xiàn)為“紅、光、亮”的美學風格。油畫《我是“海燕”》是70年代革命“樣板美術”的經典之作,其在當時的影響力不亞于《毛主席去安源》。這兩幅作品代表了“文革樣板美術”在身體塑形上的典范?!睹飨グ苍础匪茉斓氖且晃荒行愿锩I袖的青春形象,而《我是“海燕”》則是女性革命戰(zhàn)士的青春形象的樣板。

畫面上一個女兵在暴風雨中攀在電桿上搶修線路,背景是陰暗的天空、狂泄的暴雨和雷電的閃光,烘托出人物的英勇無畏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一切都符合“樣板文藝”的原則。毫無疑問,海燕的意象來自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暴風雨中飛翔的海燕,通常被用作革命英雄的象征。而海燕的輕巧、敏捷、迅疾的特性,更具女性氣質。因而,海燕所包含的矯健、英勇的寓意,一般被視作女性革命英雄特有的精神氣質。“文革”期間,曾經有一份紅衛(wèi)兵傳單,將江青比作“文化大革命紅色暴風雨中矯健的海燕”。在這幅畫中,“海燕”既是話務兵的聯(lián)絡暗號,又是搏擊暴風雨的革命女戰(zhàn)士的精神象征。斜射的雨線和在風中飛揚的雨衣所構成的傾斜和不穩(wěn)定的背景富于動感,更加凸顯了凌空挺立女戰(zhàn)士堅定、矯健的身姿。

悖謬的是,身體,尤其是欲望化的肉身,在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中,總是禁錮的對象。性別特征總是需要巧妙而又嚴密地加以掩蓋和抹殺。這位“海燕”也不例外。作為女性的身體被嚴肅的軍裝嚴密包裹,其在豪雨如注的激情之夜所從事的事務,也只能是革命的工作,為革命牽線搭橋。然而,藝術卻又在無意識中,泄露出一些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內容。革命的主題并不能徹底掩蓋生命的本能沖動。透過動蕩不安的畫面,隱約可見一種難以掩蓋的生命激情。草綠色的軍裝被暴雨淋濕,嚴謹?shù)能娧b包裹下的女性身體線條畢現(xiàn),紅撲撲的面部在冷色調的天空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也正因為這位女戰(zhàn)士的形象泄露出來的女性的身體性感和曖昧的激情,使得這幅作品比同時期其他許多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它有時會令人陷入危險的遐想。一位青年女性在暴雨之夜的激情及其凌空的身體形象,在“文革”這個昏暗濕冷、危機四伏和令人不安的“雨夜”,或多或少也給人帶來了一絲微薄的暖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