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書院與教育傳統(tǒng)(3)

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tǒng)文化 作者:季羨林


到了明初,情況又有了改變。政府重點是辦理官學,提倡科舉,不重視書院,自洪武至成化100多年的情況就是這樣。成化(1465—1487年)以后,書院才又得復興。至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達到極盛。明代書院由衰到興,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學大師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宣揚他們的理學,他們所到之處,創(chuàng)建書院。明代末年影響最大的是東林書院。在這個書院里,師生除教學活動外,還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這當然受到統(tǒng)治者的迫害,天啟五年(1625年),太監(jiān)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興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迫害東林黨人的大案。

到了清初,統(tǒng)治者采取了對書院抑制的政策。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令各省會設書院,屬官辦性質。以后發(fā)展到了2000余所,數(shù)量大大超過前代;但多數(shù)由官方操縱,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因而也就沒有活力。也有少數(shù)帶有私人性質的書院,晚清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其中講學。

統(tǒng)觀中國1000多年的書院制,可以看到,書院始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tǒng)治者既有調(diào)和,又有斗爭。書院這種形式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這樣的書院制有些什么特點呢?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簡編》對中國書院的特點做了很好的歸納。我現(xiàn)在簡要地敘述一下。他認為特點共有五個:

1.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書院最初只是學術研究機關,后來逐漸成為教學機構。教學內(nèi)容多與每一個時代的學術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比如南宋理學流行,書院就多講授理學。明代王守仁等講一種新的理學“心學”,于是書院也講心學。到了清代,漢學與宋學對立,書院就重經(jīng)學,講考證。

2.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

在南宋,朱熹和陸九淵代表兩個不同的學派。淳熙二年(1175年),兩派在鵝湖寺進行公開辯論。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書院去講學,成為千古佳話。明代“講會”之風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兩大學派,互相爭辯。這種提倡自由爭辯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3.在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

一個書院著名學者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均可自由來聽,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

4.學習以個人鉆研為主

書院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宋、元、明、清一些大師提出了不少的讀書原則。有的編制讀書分年日程。有的把書院的課程分門別類,把每天的課程分成若干節(jié)。他們都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導師決不提倡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強調(diào)學生讀書要善于提出疑難,鼓勵學生爭辯,教學采用問難論辯式。朱熹特別強調(diào):“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眳巫嬷t更提出求學貴創(chuàng)造,要自己獨立鉆研,各辟門徑,不能落古人窠臼??偟木袷且獙W生不斷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

5.師生關系融洽

中國教育素以尊師愛生為優(yōu)良傳統(tǒng)。這種精神在私人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書院屬于私人教學的范疇,所以尊師愛生的傳統(tǒng)容易得到體現(xiàn),在官辦學校中則十分困難。朱熹曾批評太學師生關系:“師生相見,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于學校變成了“聲利之場”,教學缺乏“德行道藝之實”。他自己身體力行,循循善誘,對學生有深厚感情。但是,他對學生要求極嚴,卻不采取壓制的辦法。他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qū)區(qū)于法制之末以防之,其猶決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作翳蕭葦以捍其沖流也,亦必不勝也。”(見《晦蒼文集》,卷74)這些話到了今天還很值得我們玩味。明代王守仁也注意培養(yǎng)師生感情。明末的東林書院,師生感情更是特別深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