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喜歡把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安置在自己身邊,有時像進攻還是撤退這種軍事上的重要問題,也會交由他們決定。
這些問題對軍隊來講或許非常重要,但對成吉思汗本人來講,其實怎么著都行。反正遲早都打算從那些地方撤退,善后事宜都會交給敵人去處理的。
他這么做也是為培養(yǎng)部下,這種時候,看上去他好像很隨和,實際上或許是他最認真的時候。
在此次伐金戰(zhàn)中投降的漢族將士,原本就沒有為金朝盡忠的念頭。對他們來講,如果說要為誰盡忠的話,那理應(yīng)是南方的宋朝吧,但它離得太遠了。而且據(jù)說南方的宋朝對那些一度歸順了契丹(遼)、女真(金)的漢人沒有什么同情之心。
這是居住在北方的漢族人的苦惱,因為國家滅亡了,無從愛國,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愛戀生養(yǎng)他們的“土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了。
在這場伐金戰(zhàn)中投降的郭寶玉是華州鄭縣人,他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后代,金朝出于對他祖先的尊敬,封他為汾陽郡公,他是附近漢族的名門。金朝讓他在定州 屯兵,并授予他猛安這么一個職位。不過,金朝在這里的防戍主將是獨吉思忠、完顏胡沙等金將,在蒙古軍隊來襲時,他們早早地逃跑了。
對于郭寶玉的投降沒有人提出異議,蒙古授予他“抄馬都鎮(zhèn)撫”之職。
“怎樣才能獲取中原?”成吉思汗問郭寶玉。
郭寶玉回答道:“即使像現(xiàn)在這樣,中原仍很強盛,雖然他們一見到蒙古軍就逃之夭夭,但金朝防衛(wèi)的主力是在南方的宋朝。如果那里的百萬大軍由南而來,那是決不可掉以輕心的。而西南諸藩,國富民強,如果先把它們征服,金朝自然而然就到手了?!?/p>
也是就說先把金朝周圍清理干凈然后再攻打它,這種作戰(zhàn)方針目前雖然不免姑息金朝,卻是切實可行的。
此外,郭寶玉還向成吉思汗建議,建國應(yīng)該明確法令,制定軍紀,遵從兵法,禁止僧、道(教)。
他后來跟隨成吉思汗的功臣(四駿)之一,堪稱蒙古軍統(tǒng)帥的木華黎轉(zhuǎn)戰(zhàn)遼西、河北、山西。由于他攻城經(jīng)驗豐富,也參加了對花剌子模的戰(zhàn)爭。他還隨蒙古軍渡過了黑龍江,并被任命為蒙古最高的決策職務(wù)——斷事官??梢姡杉己箤Υ祵⑹嵌嗝磧?yōu)厚。
與郭寶玉同樣的漢族降將中,著名人物還有劉伯林。
劉伯林是濟南人,原為金朝威寧 城防千戶之職。蒙古軍伐金時,取得居庸關(guān)后,開始搶掠附近地方。劉伯林的軍隊只與蒙古的右翼軍遭遇了一下,就明白無法與之抗衡,于是投降了。
成吉思汗允許他保留原來的官職,挑選士兵編制成一軍。其后他與同樣從金朝投降來的耶律禿花一同征討山西省腹地的敵人,并由此參加了西京戰(zhàn)役。
西京是現(xiàn)在的大同,西京陷落后,劉伯林被任命為這里的長官。其后他又跟隨木華黎轉(zhuǎn)戰(zhàn)山東、山西。
先于郭寶玉、劉伯林投降的金朝重要人物只有契丹人耶律阿海和他的弟弟耶律禿花兩人。因為耶律阿海精通許多部族的語言,在金朝主要擔任外交方面的職務(wù)。有一次他被派遣到克烈,在那里遇到了鐵木真,馬上為其傾倒。但是,想要跟隨鐵木真的話,需要有人質(zhì),于是他又叫來了弟弟耶律禿花。因此,耶律兄弟是很特殊的。兩人都在與克烈之戰(zhàn)中飲過班朱泥河的泥水,是有名的班朱泥功臣。同飲過班朱泥河泥水的人加上成吉思汗總共只有十九人。
同樣在太祖六年(1211)投降蒙古的契丹人,還有一位名叫移剌捏兒的人物。投降蒙古的契丹人大多數(shù)都像耶律阿海、禿花兄弟,或后來的耶律楚材那樣,先侍奉金朝,后又轉(zhuǎn)效蒙古的。但是移剌捏兒在效力蒙古之前沒有做金朝的官。他不愿意侍奉滅亡自己國家的金朝,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
“移剌”實際上等同于“耶律”,是用漢字書寫契丹語時不同的寫法而已。
這個移剌捏兒雖然只率領(lǐng)一百多人來投誠,但成吉思汗還是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并且由于他的出生地是河北霸州,就賜封他為霸州元帥,把他安置在國王木華黎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