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之后,胡蘭成深情寫道,這世界上,但凡有一件事一句話是關于張愛玲,皆成其為好。這樣的仰慕,又是來自舊日戀人,換成其他女人,即使不感動,起碼會感慨。但張愛玲大概只用鼻子哼了一聲。她寫信給夏志清,說,胡蘭成書中講我的地方夾纏得厲害,他也不至于老成這樣。后來來過很多信,我要是回信勢必出惡聲。
這話已無關愛恨,只有三個字,“鄙視他”。胡蘭成這一套沒人比她更清楚,貌似情深的背后,總有他的用心。這顛三倒四的夸贊,一如文學少年在人前褒揚名著,并非是何等了解與喜歡,只是,夸贊了它,正可顯示自己的水準。何況張愛玲與他更有一段情事,夸獎她也就等于夸獎自己,這也是自抬身價的路數之一,雖然胡蘭成已多次撰文將自己大夸特夸,但想來還是不過癮。
不知道有多少張迷替張愛玲不值,無端端地做了胡蘭成一個托兒。張愛玲自己也反感書商利用她的名字推銷胡蘭成的書,但事到如今,已無法回首,那一段“欲死欲仙”的情事,也許成了張愛玲留給自己的一個笑話,向來是冷眼看風月的,怎么就陰溝翻船,栽到這個喜歡弄風月的老男人手里了呢?
1945年,張愛玲在《小天地》上發(fā)表散文《氣短情長及其他》,是一段段的雜感,第四段寫到,冬天她第一次穿皮襖,摸著里面柔滑的皮,自己覺得像只狗,偶爾碰到鼻尖,也是冰涼涼的,像狗。看到這一段時就覺得詫異,尋常文字下面,分明是孜孜的歡喜,小女人式的自憐與愛嬌,張愛玲何曾如此溫存起來,后來看胡蘭成說,因為張愛玲版稅高,能自立,他只給過張愛玲一點錢,她去做了一件皮襖,很高興。想來是這一點高興,忍不住要說,又不好明說,變成了這一段半掩半露的文字。
敏感的人天生孤寒。原本對父親有一種溫存的情緒,卻被年少時的毆打與羈押破壞了大半,母親是西洋美婦人,總用一種淑女的挑剔來對待她,張愛玲習慣了與世界保持距離,卻又對人世的溫暖心存向往。與胡蘭成的這段婚姻,等于幫助她和世界建立了又一種聯(lián)系,她愿意與他耳鬢廝磨,同出同入,在人前看他,吃他的飯,穿他的衣,裝成人間尋常婦人。所以一件皮襖,就能讓她心花怒放。不久,又在與蘇青的對談中說,愛一個人愛到跟他要零花錢的地步,那真是最嚴格的檢驗。言下既有甜蜜,大約還有惆悵,因為預感這樣的甜蜜不復再有,胡蘭成給她的原本只是一個禮物,而不是家用,雖然寫下“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的情話,其實還是當她是女朋友,不是貼心的妻。
他說她是獨立的民國女子,臨水照花人,足夠養(yǎng)活自己,便理直氣壯地不必擔負她的生活。愛著的時候,她愿意接受他一切說法,稍一置疑,連帶這一段感情也變得沒顏落色,于是收起做小女人的愿望,為他變得強大而不在乎。然而,生活總會自己檢驗給她看,旋即,日本人大勢已去,漢奸胡蘭成倉皇退到武漢,在這里認識了十七歲的美少女小周,忙里偷閑還要在江邊排演一出風雅戲文。
他教她讀詩寫字,享用她的崇拜與感恩,無知所以無辜,無辜所以可人意,那如綢的臉龐能夠給老男人幾多青春的激情,也許還會有可笑因而可愛的小問題,讓他醍醐灌頂地發(fā)現(xiàn),非知識女性更為嫵媚。相形之下,和張愛玲在一起的時日就太重了點,兩人日日房中閑話,偏她什么都懂,想在她面前賣弄點什么,不由先帶了三分緊張,話也說不囫圇。被愛情弄昏了頭腦的女人倒是趕緊安慰,說她喜歡他這樣,又夸他自有一種聰明,他雖松了一口氣,哪比得上在小周姑娘面前的自在歡喜?
他還惦記著張愛玲,就像優(yōu)游的僧人念著他的佛,敬仰是誠心的,但你要說他喜歡,那你腦子肯定壞了。偶爾回到張愛玲身邊,寫了和小周的風流韻事給張愛玲看。別以為這是坦率,根據我對男子的了解,他是在顯擺,看胡蘭成的書可知道,這人多么愛顯擺,甚至不分場合不論觀眾,知道張愛玲是會不悅的,但這不悅更證明了對他的愛,要他不竊喜也難,回去對小周大概也會細細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