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3)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采銅


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

上面的四種隱含假設曾經(jīng)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F(xiàn)在應該是跟它們說再見的時候了。僵化的教條應該被新的更為靈活的思維框架代替,這種框架應該具有比較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為更多的可能性開辟空間。下面是我總結(jié)的三種更加靈活的思維框架,也許能對正尋找新方向的人有所幫助。

第一個框架是“目標懸置”。

很多人的煩惱來自同時有多個不同的人生目標想實現(xiàn),但又不知道怎么處理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因此感到無所適從。我們在追求兩個以上的人生目標時,最常見的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串行模式,還有一種是并行模式(見圖2-1)。

串行模式:必須在實現(xiàn)目標A后才能實現(xiàn)目標B,實現(xiàn)目標A是實現(xiàn)目標B的前提。比如有些人會說他的人生計劃是先賺大錢再做慈善。

并行模式:同時追求目標A和目標B。

這兩種模式都暗含著實現(xiàn)目標的迫切心態(tài):在串行模式中,要實現(xiàn)B就必須先完成A,所以A要盡快完成;在并行模式中,A和B一起來,就更顯得迫切了。無論使用哪種模式,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都可能會使我們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憂心忡忡,甚至感到心力交瘁。

那么“目標懸置”是什么意思呢?顧名思義,就是把你的目標停下來、放一放,但這個“放”不是放棄,只是懸置。在這個停下來的時間(比如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時機成熟時,你又可以重新開始。斯坦福大學在2015年10月宣布開啟一項學制改革,將傳統(tǒng)的集中在18—22歲區(qū)間的連續(xù)四年制學習改為可終身多次進出學校的六年制學習。他們把這次改革稱為“開環(huán)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這無疑是一場“目標懸置”的嘗試,原本在大家看來重要而迫切的“拿到大學學位”這個任務變成了一件可以懸置起來、暫不理會的事情。這樣一來,大學學習不再是封閉性的,不再是與工作實踐分離的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兩者是可以靈活地交替展開的。

圖2-1

注:實現(xiàn)目標A/B:表示執(zhí)行目標A/B,直到目標實現(xiàn);執(zhí)行目標A/B:執(zhí)行目標A/B,但并未完成;懸置目標A/B:表示將目標A/B擱置一旁。

目標懸置的思維框架下,我們可以使用“懸置模式”來行動,這樣我們的生活、學業(yè)和事業(yè)可以變得更加靈活,有更多輾轉(zhuǎn)騰挪的空間。比如你可以設定在一年中,拿十個月時間全身心工作,余下兩個月時間來發(fā)展自己的愛好,也就是說用十個月里賺的錢來養(yǎng)活另外兩個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長一點,先工作兩三年,然后辭職,空出一年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后再工作。這樣做雖然看上去比較大膽,但不少人已經(jīng)在嘗試了,它未嘗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第二個框架是“能力嫁接”。

出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需要,我們潛意識里會把整體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劃分類別,建立區(qū)隔,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知識體系,被人為劃分成不同的學科,每一個學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種分解性思維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深遠,有時候它確實是解決問題的利器,但有時候它也會是局限我們思維的阻礙。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認為工作和愛好之間有不可調(diào)和的對立和沖突,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潛在關聯(lián),因而沒法把它們統(tǒng)合在一起。

美國有一位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叫羅伯特·朗(Robert Lang),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接受教育,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又去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作為一名物理學家工作了幾年之后,他突然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從幼年起就非常熱愛的折紙藝術中。其實,那時他已是一位世界頂尖的折紙藝術家,一件作品可以賣幾萬美元,作品的復雜和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了一直以來在這一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的日本折紙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