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爾被趕出家園,他想抗拒,但險些喪命。于是他避居老師希羅宅中。這在他詩里有生動的描寫,對他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據說后經迦魯斯等人的說項,可能恢復了田莊或在意大利南部康帕尼亞地區(qū)另外分得土地田莊,作為補償,總之他沒有再回家鄉(xiāng)去。公元前37年《牧歌》出版。公元前37—公元前30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農事詩》,在這段時間的后期,他定居康帕尼亞的諾拉(Nola)和那不勒斯,偶至西西里。公元前30年以后,維吉爾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創(chuàng)作他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公元前26與公元前25年,屋大維在西班牙出巡時兩次投書索閱已成部分,維吉爾都未首肯。但公元前23年他曾向屋大維和屋大維的妹妹屋大維婭朗誦過一部分。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埃涅阿斯紀》初稿基本完成,他還準備三年時間修改。為此,他在公元前19年起身去希臘、小亞細亞,去學習和實地觀察。到雅典后,他會見了屋大維,屋大維正在這一帶出巡,準備回國,勸其同歸。他準備啟程回國,回國前到科林斯的麥噶拉(Megara)游覽,罹熱病,渡海抵意大利的布倫迪西姆(Brundisium),9月21日卒,年五十一,葬在那不勒斯。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以下兩行銘文:
曼圖阿生我,卡拉布利亞奪去我的生命,如今帕爾特諾佩保有我;
我歌唱過放牧、農田和領袖。
維吉爾終身未娶,他有兩個弟弟,都早死。他死后,據多那圖斯說,他把一半產業(yè)留給了異父弟,四分之一獻給了屋大維,十二分之一獻給了麥克那斯,其余留給了他的朋友瓦留斯和圖卡,并在遺囑中要求他們把史詩稿焚毀。他們在處理他的遺稿時,并沒按照他的遺囑做,屋大維命令他們整理編輯這部史詩,公之于世。
維吉爾生活的時代正值共和國末期、帝國初期。在漫長的共和國時期,戰(zhàn)爭從未間斷。對外,羅馬由防御轉向侵略擴張;內部,民族之間、代表著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的派系之間,以及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武裝斗爭,十分頻繁。戰(zhàn)爭給小土地所有者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他們的情緒在史詩中有直接的反映,如卷12.517—520,寫一個陣亡的青年士兵,他原是以捕魚為生的,他父親種著幾畝租來的田地,家里雖窮但從不想依附權貴,“他痛恨戰(zhàn)爭”。維吉爾從青年時代起就經歷了凱撒與龐培之間的內戰(zhàn)(公元前49—前48年),此后凱撒遇刺死(公元前44年),以安東尼和屋大維為一方與布魯圖斯和卡修斯為一方的內戰(zhàn)(公元前44—前42年)展開,以屋大維一方在菲力匹的戰(zhàn)役勝利告終。不久,屋大維和安東尼之間又發(fā)動內戰(zhàn),以阿克提姆海戰(zhàn)安東尼失敗告終。當時厭戰(zhàn)的情緒十分普遍。史詩卷6.86,西比爾說“戰(zhàn)爭,可怕的戰(zhàn)爭”就是一個概括。詩人在整部史詩中對戰(zhàn)爭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史詩第一個字就是“戰(zhàn)爭”,全詩大部分寫戰(zhàn)爭,足見這問題對詩人來說是極端關注的。戰(zhàn)爭,在詩人看來,不僅可怕,也是瘋狂的,卷二,特洛亞失陷時,希臘人竟盲目地和希臘人自相殘殺起來。戰(zhàn)爭對貧富一視同仁(12.542)。戰(zhàn)爭,對他來說,就是悲劇。
共和國后期,羅馬已經囊括了整個地中海,形成了龐大的帝國。統(tǒng)治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出現了許多問題。在前后“三雄”時期,帝國分成中、西、東三部分,結果政由方伯,引起統(tǒng)治者之間的內訌。因此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加以整個奴隸主的統(tǒng)治機器日趨腐敗,貪污納賄,道德墮落,這一階級的寄生性暴露無遺。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屋大維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