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秋天,陳攖寧從北京游學回到上海,便與妻子吳彝珠結(jié)婚,并開了這間小小診所。妻子也辭去醫(yī)院聘職,在診所執(zhí)行醫(yī)師業(yè)務。陳攖寧幫助妻子料理一切瑣事,暇時閱覽各種書籍,繼續(xù)研究他的仙學。
趁著這個涼爽的天氣,呂碧城在女友朱劍霞的陪同下,造訪了陳攖寧先生。
來之前,呂碧城聽友人說,陳攖寧亦是安徽人,自幼身體孱弱,后從叔祖學習中醫(yī)。一個偶然機會,他從一部醫(yī)書上看到仙學亦能治病。初試無效,頗覺灰心,繼之再做,奇跡果然出現(xiàn),病痛竟不治自愈。后來他考入安徽高等學堂,又因病輟學,于是拋棄家庭,淡泊名利,遍訪名剎高僧,然而所學均不能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且白費光陰。民國初年,姐夫喬仲珊在上海行醫(yī),勸他來滬上同住,他用三年時間閱覽了存放在白云觀中的《道藏》五千多卷,并從《道藏》中研究出高深的修養(yǎng)法,隨之也聲名遠播,各地紛紛寄函或登門拜訪,他都一一作答。
呂碧城到訪,他給這位同鄉(xiāng)以熱情接待。
陳攖寧告訴她:修道是件困難之事,必須性、命雙修,聰明智慧皆為障道之魔,修行人務以沉神汰慮,寡欲清心為主,成功雖緩,流弊較少。道即無名,萬物所共之太極。道之大德,德又萬物各具之太極。欲修大道,先認道源,欲尋道源,先從自家心中尋出端倪,用存養(yǎng)省察之功,撥去云霧,洞見青天。此言人能盜天地之元氣以為丹本,而后生之,以還本來之天,即得道矣。這是修道之要務,別無他妙。
呂碧城說:“予早年失怙,弱齡多病,身世無常。年來自覺奄奄不振,悲心已極,殊先生修養(yǎng)之精,可否起而挽之。道學之論,亦愿習之,以識卓見?!?/p>
陳攖寧說:“呂女士不必客氣,仙學與佛學不同,佛學喜收人做弟子,十萬人不嫌其多,而仙學則沒有這種習氣。鑒于女士目下之狀,你先讀一讀《女丹十則》。而后再逐漸習之,對你會有幫助?!?/p>
呂碧城問:“《女丹十則》何人所著?”
陳攖寧說:“此書舊題為‘金華山香逸古母’,沒有著者姓氏。此書雖標十則,然五、六兩則內(nèi)容大致相一,第十則所論,又太覺空泛,故此三則中,余大加刪節(jié)。附錄坤訣一篇,雖不敢斷定為孫不二之手筆,但文字亦簡潔可喜,不可不讀。”
告別的時候,陳攖寧告訴她,呂女士是詩壇高手,孫不二女功內(nèi)丹詩對修煉大有幫助,傳世者數(shù)種,然大半是男子手筆,終非親歷之境。欲求女真作者,除曹文逸《靈源大道歌》外,唯此詩是女功作者。如有興趣,擇日一起探討。
仙學,對于呂碧城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這次結(jié)識陳攖寧,她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回去以后,即以《訪攖寧道人叩以玄理多與辯難歸后卻寄》之詩相贈:
妙諦初聆苦未詳,異同堅白費評量。
辯才自悔聰明誤,乞向紅閨恕狷狂。
一著塵根百事哀,虛明有境任歸來。
萬紅旖旎春如海,自絕輕裾首不回。
陳攖寧先生亦《答詩次原韻》回贈:
蒙莊玄理兩端詳,班史才華入斗量。
莫怪詞鋒驚俗耳,仙家風度本清狂。
翠羽明珠往事哀,化身應自蕊宮來。
天花散后空成色,云在青霄鶴未回。
閑暇的時候,呂碧城便乘車或搭人力車從靜安寺路到吳彝珠診所,聽陳攖寧先生講道。陳也把《孫不二女丹詩》注釋陸續(xù)寫出寄給呂碧城。他在信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