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于七〇年代2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作者:許知遠(yuǎn)


70年代本身即說明了這一切。其實從來就沒有一個完整意義上的70年代。在1970年與1979年之間已經(jīng)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可以說在1970年至1974年之間,他們有著類似的成長,更相像于60年代人,被一種殘存的理想主義與集體主義氣質(zhì)所包圍著。而1974至1978年之間,變裂已經(jīng)出現(xiàn),出生于這四年間的人,或許是真正的個體精神覺醒的一代,他們受惠于計劃生育政策,在高中時觸摸到信息技術(shù)的最初萌芽。而1978年之后,幾乎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消費時代之中。

如果我們將1992年的市場經(jīng)濟改革,與1997年開始的互聯(lián)網(wǎng)熱潮視作上個世紀(jì)末中國最重要的變革的話,在上一段中被我人為切分的三類70年代人,與這些變革相逢的年齡正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他們過渡性的角色。

今天,不管媒體還是公眾,大家熱衷討論的70年代概念更多地來自1978年以后出現(xiàn)的精神狀況,我們姑且將之稱作“后70年代”。這種討論淹沒了70年代所代表的真正精神,即沒有定位的、模糊的、充滿過渡色彩的特性。

充滿時尚感與馬爾庫塞所謂的單面人的狀態(tài)更應(yīng)該屬于80年代人。我們看到的眼花繚亂的所宣稱的70年代的消費觀,其實往往是人為地利用想象營造出來的,因為他們太急于宣稱自己的存在,于是就順手拿起一件殺傷力極大其實卻并不屬于自己的武器。

所有的人都受騙了,包括70年代人自己。我們根本沒有看到一代人的崛起,他們只不過是恰好都生于那十年之間,他們志趣各異,并且在內(nèi)心深處相互不屑,缺乏共同的價值體系。我們沒有體驗過相同的東西,沒有共同創(chuàng)造什么,也沒有破壞什么,他們不過是年齡界限的巧合。

最終,我又想回到最初引用的羅森堡的著名論調(diào)。生于70年代的人,如果真的試圖想證明自己的存在的話,那么他必須擔(dān)負(fù)起時代變革的重任。因為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和80年代人一起輕飄飛揚的與生俱來的能力,他們必須承接起聯(lián)結(jié)歷史的斷裂的任務(wù)。否則,他們只能從歷史版圖中消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