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老文化的智慧與差異(1)

色彩改變生活 作者:馮錦


容貌與色彩

美色從來都能蠱惑人心。絕代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其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令世人難以抗拒,直覺總要比理性更快地浮上心頭。民諺有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色當前而目不斜視者,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偽君子,要么是不能視物感知的盲者。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容貌與色彩似乎一直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路遇美人,或可駐足相問:誰家好顏色?

色,有斷絕意,其甲骨文字形左邊為刀,右邊是一個跪著的人。古語中“色”與“殺”同音,直至今日,方言中仍有如此讀音的遺存。

此后由絞絲旁的“絕”字替代,東漢人解釋“絕”為“斷絲也”;而大篆、小篆中的“色”字,“刀”形從左邊移到了上面,有人解釋為“承仰其臉色”,與人體的形容色貌相關(guān),清《說文解字注》曰:“色下曰顏氣也?!边€有人認為原本形容血的“色”逐漸演變?yōu)楦鞣N顏色的統(tǒng)稱,引申為姿容、美貌、色彩。

顏,本指容貌,東漢字典《說文解字》曰:“眉目之間也?!焙笠甓鵀樯?。

彩,本義指文采、才華,“彡”表示與圖畫、文飾相關(guān),引申為各種顏色。

全世界的自然風光美景,縱然路途艱險,卻從來不乏游客,人類似乎從古至今一直念念不忘地追逐著天地自然之美。除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大家的心頭所好,全球民眾穿梭于世界各大歷史人文遺跡和博物館之間,體驗各種城鄉(xiāng)民俗風情,欣賞各類藝術(shù)作品,品嘗各地美食。人們?yōu)槭裁慈绱藷嶂杂诼糜文??旅游是一種享受,也是人們對美的一種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卻常常自豪地宣稱:只有人類才有藝術(shù)!人類幾乎從誕生之初便萌生了對美的向往和追求,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痕跡幾乎伴隨了整個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而早在藝術(shù)品誕生之初,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色彩能夠帶來美!

在中國上古縹緲的神話傳說中,女媧曾尋五色彩石補天?!芭畫z氏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惫湃苏J真而執(zhí)著地挑選各種有著美麗色澤與紋理的石頭——玉,精雕細琢,用來祭祀天地山川,裝飾身體服飾。

原始部落的民眾喜愛在身體上描畫花紋、涂抹色彩,寓意吉祥或驅(qū)邪。在中國上古的殷商文明中,把“文”字寫成或,看起來像不像一個在袒露的胸膛上涂畫各種花紋的人呢?文身是非常古老的習俗,不僅僅殷商的貴族喜歡文身,古今中外大量的原始部族和古老文明中都曾經(jīng)有過文身的痕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