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在眼睛上涂畫深邃而修長的黑色眼線,佩戴色彩艷麗的寬大項鏈;他們給雕像和壁畫涂上顏色,男人的皮膚是棕紅色的,女人的皮膚要淺一些,有時候是土黃色;他們用寶貴的藍色青金石、青色綠松石、紅色珊瑚和黃金為圣甲蟲鑲嵌翅膀,用碩大的紅色寶石代表日輪。
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古邁錫尼人癡迷于黃金那燦爛的色澤。19世紀末的考古愛好者海因里?!ぶx里曼(Heinrich Schlieman, 1822—1890)在半島上挖掘出了一座衛(wèi)城,雖然并沒有什么證據能夠證明,但這位德國人堅信自己找到了荷馬史詩中所描寫的世界,并以詩歌中的“遍地黃金的城市”——“邁錫尼”來為它命名。在這個被現代人稱為“邁錫尼”的古老文明中,考古學家找到了令人驚嘆的財富——大量用黃金精心打造的喪葬、祭祀、日用器皿,無數琳瑯滿目的黃金首飾,還有金箔制作的面具。
幾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都能看到先民對色彩與花紋的熱愛,德國哲學家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對此曾做出過總結:“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比澜绲娜祟悗缀醪患s而同地把色彩看成了一種美,并直覺般地感受到了這種美。先民們早早地發(fā)覺了色彩的力量,他們十分珍視各種貴重的顏料、染料,以及各種顏色漂亮的石頭、寶石、玉石。他們對色彩的使用格外講究:色彩可以標明身份等級,展現卓越風姿,表達喜怒哀樂,甚至代表自然萬物……
對色彩的感知,幾乎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遠在科學誕生之前,各種古老的文化已經能夠嫻熟而美妙地使各種色彩靈動地結合起來。但各種文化之間,往往對色彩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可能蘊含著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