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五色觀——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2)

色彩改變生活 作者:馮錦


正統(tǒng)的色彩

除了注重色彩的系統(tǒng)性和關(guān)聯(lián)性之外,中國人還注重它們的正統(tǒng)性。由于某些特定色彩不易獲取,在大多數(shù)古老文明中,色彩與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在重視禮儀等級和族群規(guī)范的古代中國尤其如此。青、赤、黃、白、黑五色又稱正色或五正色。有正,是否意味著還有不正呢?沒錯,不正之色即是奸色,最初的含義是布帛的顏色染得不正,因而稱之為奸。后來覺得奸字太難聽,在流傳中改為間色。間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依循禮制,則間不如正,蘊含著主從、尊卑、正邪之意。五正色青、赤、黃、白、黑之說比較確定,但間色的說法卻有分歧,主要有青和赤混而為紫,青和黃混而為綠,赤和白混而為紅,黃和黑混而為流黃(比較深的褐黃色),青和白混而為縹(碧),等等。

古代文獻中,赤和紅的意義后來發(fā)生混同,紅即是赤,這種經(jīng)常性的混用造成了后人理解上的困難。東漢時的字典把“紅”解釋為“帛赤白色也”,清朝人注釋說,這里的“紅”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桃紅、粉紅?!翱~”是青白色的絲帛,指一種淡青色。我們注意到,紫、綠、紅、縹這些字都有“纟”字偏旁,這也說明了這些間色的產(chǎn)生大都與絲綢布帛染色有關(guān)。

中國古代織物主要使用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著色,國人形象地稱之為石染和草染。其中礦物顏料主要附著于織物表面,而植物染料卻能吸附于織物纖維上,徹底改變纖維的顏色。植物染料的應(yīng)用更為廣泛,中國亦相當發(fā)達,古人在悠久的歲月中發(fā)明出大量的染色技藝如套染、媒染、拼色等,并對植物染料的萃取、提純與儲存技術(shù)進行了研究,歷代以來在《考工記》、《齊民要術(shù)》、《天工開物》等手工業(yè)技術(shù)文獻中多有記載,其顏色之豐富,技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當歐洲人還在為昂貴的紅色動物染料來源發(fā)愁時,中國早已使用茜草、紅花、蘇木等植物染出了各種深淺明暗的紅色;染黃可用者甚多,郁金、藎草、梔子、柘木、黃櫨、姜黃、槐米等各有用途;含有鞣質(zhì)的五倍子、皂斗和烏桕等可染黑;青色類用藍草制成的靛藍;綠色類用鼠李、藎草加入膽礬可染綠;紫色類有紫草等,通過不同的染料調(diào)色,還可以得到更豐富的色彩,如“入靛缸深染,蘇木水蓋”,用深靛藍與蘇木紅調(diào)出葡萄青色等。宋以后,特別是明清兩代,中國的有機染色技術(shù)得到空前發(fā)展,至清末,僅沈壽(1874—1921)的《雪宦繡譜》中記述的染色就能達千余種?!胺矠樯耸邪?,其因染而別者,凡七百四十有五?!缢噪m累千色可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