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之色也。
——《左傳》卷十《昭公二十年》
色彩的象征意義
中國素來注重色彩的象征意義,色彩在禮儀社會中大量地被用以彰顯地位、標識身份,尤其是用來彰顯社會權力的主導者——男性的身份。于是在某些時候,色彩的正統(tǒng)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正如《論語》卷九《陽貨》中的“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所言,孔子厭惡紫色爭奪朱紅(赤色)的光彩。因為紫色是間色,朱紅是正色,紫色應當位于朱紅之下,不應喧賓奪主。決心維護權威和正統(tǒng)社會秩序的孔子“惡紫奪朱”,他對待色彩的態(tài)度,與色彩本相無關,而直指顏色所關聯(lián)的社會意義。又如千年之后,小說家張愛玲(1920—1995)的散文《更衣記》所描寫:“逢著喜度年節(jié),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數(shù)千年來,顏色都帶有一定符號標簽的印跡,表明尊卑有位、嫡庶有別。
提起黃色,中國人一般都認為那是最尊貴的色彩,是皇室的象征,是皇帝的專用色。與紅色相似,黃色在中國的意義象征也與西方大相徑庭?,F(xiàn)代中國文化中用“黃色”表示下流,如黃色小說、黃賭毒、掃黃打非等,這種用法皆來自西方。在色彩聯(lián)想方面,后人能給出很多解釋來說明黃色之于中國的獨一無二。中國人是黃皮膚的人種,因此以黃色為貴;中國社會長期以農耕為主,黃色的土地是人們最寶貴的財富;漢語講“揮金如土”,英語說“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流水);黃為土德,土德位于五行中央,黃色也表示中央,等等。這些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中國的色彩象征意義并非由古至今一成不變。隨著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局面的擴大,當時有不少人喜愛原本位卑的紫色,以至孔子發(fā)出警告,因此有了“惡紫奪朱”的言論。然而,孔子“惡紫奪朱”的聲音卻難以抵御歲月的侵蝕與人心的變遷,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曾記載,春秋霸主齊桓公(前716—前643)喜歡紫色,這也許是一種比較純粹的對色彩的偏愛,也許還喻示著傳統(tǒng)禮制的行將崩潰。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齊桓公對紫色的偏愛在齊國掀起了一場關于紫色的時尚風暴,一時間齊國的紫色染料價格暴漲。“惡紫奪朱”這個成語典故也是由此得來的,比喻以邪欺正,以異端充正理。但對于紫這種顏色本身,人們卻越來越推崇。中國傳統(tǒng)的紫色并非現(xiàn)代鮮艷奪目的龍膽紫(紫藥水的顏色)、紫羅蘭等色,而是紅色與靛藍色混成的一種帶絳紅的暗紫色或紫黑色,東漢人解釋為“黑赤色也”。至唐代始正式規(guī)定官員服色,三品以上著紫袍,配金魚袋;五品以上著緋袍,配銀魚袋。原本在五正色系統(tǒng)中處于間色卑位的紫色成為百官之首,帝王還可以用“借紫”來賞賜官員,讓本沒有資格穿紫袍的官員穿紫色官袍以示榮耀。從此“朱紫”成了高官代名詞。到了宋代,由于滿朝都是“借紫”,干脆大家都穿紫色。不過紫越朱上改變的只是位次高低,色彩本身依然與人們的身份地位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