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是如何成為中國皇帝專屬色彩的——色彩與身份(2)

色彩改變生活 作者:馮錦


歐洲人也曾對紫色情有獨鐘。古代西方世界的紫色染料出自地中海沿岸的一種海螺,這種動物染料通過光照而形成的紫色十分耐光,被視作永恒的象征。這種染料極為昂貴難得,制作一件華麗的紫色長袍的時間甚至長達數(shù)年。在古羅馬帝國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儲才有資格身穿紫色正裝,其他大臣和高官只能在長袍上裝飾紫色。在君權(quán)凌駕于教權(quán)之上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紫色是皇室的專用色彩,皇帝身披紫袍,用紫色墨水簽字。在拜占庭的鑲嵌畫藝術(shù)中,紫色和金色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壁畫中的人物所用紫色的比例,往往昭示著人物的地位。在意大利拉文納圣維托教堂(San Vitale)的兩幅壁畫中,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483—565)身著紫色的“帕魯達門托姆”(Paludamentum),這種梯形長斗篷是拜占庭貴族的正式外衣,披在右肩,左肩用別針固定,胸前縫有金色織錦的矩形“塔布里昂”(Tablion);提奧多拉皇后(Theodora,500—548)同樣身披紫色的“帕魯達門托姆”,衣襟里表都繡以金線,領(lǐng)飾大量珠寶;隨侍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身穿鑲有紫色條紋的白袍,外披金色圣衣;其余大臣、隨侍們有的人外衣上縫有象征權(quán)力和地位的紫色矩形“塔布里昂”,有的外袍上飾有紫色條紋,而有的人還沒有資格穿著紫色。

不過歐洲人喜愛紫色的原因與中國人不盡一致,決定中國服色地位的往往是當時人們賦予這些顏色的含義。而古代西方世界的服色地位高低往往與染料的價格有著密切關(guān)系。純正的顏色總要比暗淡的顏色受青睞,因為染料的純正程度往往代表著工藝的復(fù)雜程度和價格的昂貴程度。青金石所制成的純正的群青色顏料非常昂貴,因此繪畫中的群青藍是高貴的顏色,必須小心翼翼地使用;而用于服裝染色的各種植物藍靛,如歐洲中部常用的菘藍,價格低廉,所以服裝中的深藍色在民眾中十分普及。紫色是古羅馬貴族和拜占庭皇室的專用色彩,染料生產(chǎn)技術(shù)也是拜占庭宮廷染坊的獨家秘密。在拜占庭時代用靛藍和胭脂紅也可以調(diào)出紫色染料,但西歐的人們卻不這么做,因為靛藍比胭脂紅便宜,所以這種紫色比紅色還要廉價,無法使用東方拜占庭紫色的貴族們寧愿使用胭脂紅也不使用這種不夠珍貴的紫色。耐光而持久的胭脂紅與高貴的拜占庭紫色類似,都是極為昂貴的動物染料,從一種名為胭脂蟲的虱子中提取得來,不過其工藝并未像紫色那樣被壟斷。直到16世紀荷蘭人成功地引種出來自東方的高品質(zhì)茜草,大量的植物染料才使紅色喪失其特殊地位,成為普通的顏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