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皇
受到中國人尊崇的黃色并非一開始就成為了皇帝的專屬色彩,這個“黃=皇”的發(fā)展過程經歷了上千年之久,直到唐代才被固定下來。影視劇中經常出現(xiàn)各代皇帝身著明黃色袍服,多是有誤的。從西周至明朝,天子最高等級的正式著裝都是上衣黑,下裳紅或黃的冕服,民間所謂的“龍袍”、“黃袍”通常是指皇帝的常服。唐朝之前的君王常服的顏色,時而有明確規(guī)定,時而無具體要求,“朱紫玄黃,各任所好”。
秦漢魏晉,盛行自戰(zhàn)國陰陽學家鄒衍(約前324—前250)以來形成的五德終始說,即歷朝歷代應運而生,承有先天的德運。最初流行五行循環(huán)相克,終而復始,即后朝戰(zhàn)勝前朝的學說;后來漢代人又采用儒家禪讓主張,以“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終始規(guī)則作為改朝換代的依據(jù)。根據(jù)中國關聯(lián)性的思想體系,五德映射五色,于是對顏色的好尚隨朝代興廢而變化,并由此衍生出了不少指代身份的顏色詞。
此種理論的第一個實踐者是中國帝制系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秦始皇(前259—前210)。秦統(tǒng)一六國后,根據(jù)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生卒年不詳)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水為黑色,于是秦朝尚黑,皇室色彩以黑色為貴。西漢的德運初年議而不決,或有木克水,土德尚黃者;亦有認為秦朝短命,水德仍應歸于漢朝,尚黑者;還有關于高祖劉邦(前256—前195)是赤帝之子,火德尚赤者;后由漢武帝(前156-前87)確定,漢為土德,尚黃;但終其一朝尚赤傳統(tǒng)始終不絕。西漢用色較為隨意,參照天子四時五色之說,春天用青,夏天用赤,秋天用白,冬天用黑,夏秋之交用黃。漢有“蒼頭”之說,原意為用青黑色巾裹頭的人,他們在戰(zhàn)國時本為主人的私人武裝,漢代后因戰(zhàn)事漸少而逐漸淪為奴仆近侍。后人就用“蒼頭”指代奴仆。晉為金德,尚白,黃色沒有特殊地位,“信口雌黃”的成語即出于當時。雌黃是一種檸檬黃色的礦物質顏料,其質地細膩,軟硬適中,覆蓋力強,顏色經久不褪,因此被用做古代的“涂改液”,如果謄抄的新書凈本有誤漏處,人們就把錯處涂以雌黃更改。西晉清談家王衍(256—311),喜愛談論老莊義理,所講有誤或有矛盾時,隨即更改觀點,所以被世人號為“口中雌黃”。三國東吳軍隊戍守石頭城的軍隊著黑衣,其營房所在地被人稱為“烏衣巷”,晉室南遷后貴族門閥于此聚居,后遂以“烏衣巷”代指貴族居地。晉滅亡后,白色地位一落千丈,穿白衣則成為一種處罰,取代晉的劉宋朝官員如果犯錯,就被強制穿白衣,號稱“白衣領職”。隋唐時期還未獲取功名的讀書人常穿白衣,“白衣”、“白丁”后成為平民百姓或沒有學問、沒有功名之人的代稱,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五德終始學說為中央集權王朝的權力更替提供了受命于天、應德而生的解釋,這種學說在2000多年皇權更替中一直頗有市場,但隋唐以后,此學說對服色好尚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皇帝服色不再以五德終始學說為唯一標準,黃色逐漸獲得了特殊地位。中國人對黃色的喜好可以追溯到農耕社會的“敬土”思想,黃色在五行中屬“土”,象征著五方學中的“中”,而帝王位于天下之中,因而黃色常常被視作君權的象征。周天子著“玄衣黃裳”的冕服,也象征著天玄地黃。結束南北朝對峙的隋朝雖號為火德,尚赤,皇帝卻開始以黃袍作為朝服,“隋文帝制柘黃袍及巾、帶以聽朝”。不過隋朝未規(guī)定皇室對黃色的獨占性,黃色上下通穿,皇帝、百官、士卒、民眾都可著黃衣,并無禁忌。唐代起,按五德相生解釋,乃火生土,因此唐為土德,尚黃。唐朝開國皇帝李淵(566—635)繼承隋朝以黃袍作為朝服的傳統(tǒng),以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即赭黃色(這是種帶點紅又有點發(fā)暗的黃色)作為皇帝常服專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