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3)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典藏本) 作者:季羨林


我不過撿來利用而已?!度龂萘x》開宗明義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闭f的不也就是這個淺顯的道理嗎?

可是東西方都有人昧于這個淺顯的道理。特別是在西方,頗有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覺得自己的輝煌文化會萬歲千秋地輝煌下去的。中國追隨者也大有人在。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文化也像世間的萬事萬物一樣,不會永駐的,也是有一個誕生、發(fā)展、成長、衰竭、消逝的過程的。

但是,中國有一句俗話:是非自在人心。人是能夠辨是非,明事理的。以自己的文化自傲的西方人也不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西方這種人簡直如鳳毛麟角?!耙粦?zhàn)”爆發(fā),驚醒了某一些有識之士。事實上在“一戰(zhàn)”爆發(fā)前,就有人有了預感。德國學者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1911年就預感到世界大戰(zhàn)迫在眉睫。后來大戰(zhàn)果然爆發(fā)。從1917年起,斯賓格勒就開始寫《西方的沒落》。書一出版,立即洛陽紙貴。他的基本想法是:文化都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青春;二、生長;三、成熟;四、衰敗。盡管他的推論方法,收集資料,還難免有主觀唯心的色彩,但是,他畢竟有這一份勇氣,有這一份睿智,敢預言當時如日中天的、他認為在世界歷史上八個文化中唯一還有活力的文化也會“沒落”。我們不能不對他表示敬意。美中不足的是,他還沒有認識到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存在和交流關系。

在西方,繼斯賓格勒而起的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自稱是受到了前者的影響。二人同樣反對“歐洲中心主義”,是他們有先見卓識之處。湯因比繼承了斯賓格勒的意見,認為文化——他稱之為“文明”——都有生長一直到滅亡的過程。他把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分為23種,有時又分為26種。這些意見都表述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1934~1961)中,共12卷。他比斯賓格勒高明之處,是引入東方文化的討論。到了70年代,他同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對話時,更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寄希望于東方文化。

我并不認為,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繼他們之后歐美一些國家還有一批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贊成他們的意見,我在這里不具引——等的看法都百分之百正確。但在舉世昏昏,特別是歐美人昏昏的情況下,唯獨他們閃耀出一點靈光,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們的看法從大體上來看,我認為是正確的。如果借用上面提到的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人的說法,我就想說:希臘人及其后代的那一只眼睛,后來逐漸變成了兩只眼睛;可物極必反,現(xiàn)在快要閉上了。中國人的兩只眼睛,閉上了一陣,現(xiàn)在又要睜開了。

閉上眼睛的歐美人士,絕大多數(shù)一點也不了解東方,而且壓根兒也沒有了解的愿望。我最近多次聽人說到,西方至今還有人認為中國人還纏小腳,拖辮子,抽大煙,養(yǎng)小老婆;甚至連文人學士還有不知道魯迅為何許人者。在這樣地球越變越小、信息爆炸的時代,西方之“文明人”竟還如此昏聵,真不能不令人大為驚異。反觀我們中國,情況恰恰相反。歐美的一切,我們幾乎都加以崇拜。漢堡包、肯德基、比薩餅,甚至莫須有的加州牛肉面,只要加一個洋字,立即產(chǎn)生大魅力,群眾趨之若鶩。連起名字,有的都帶有點洋味。個人名字與店鋪名字,莫不皆然。至于化妝品,外國進口的本來就多,中國自造的也多冠以洋名,以廣招徠。愛國之士,無不痛心疾首,譴責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和行為。然而,從一分為二的觀點上來看,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睂>蜄|西而論,現(xiàn)在的情況是,我們對西方幾乎是了若指掌,而西方對東方則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是一團漆黑。將來一旦有事,哪一方面占有利條件和地位,昭如日月矣。

對西方的文化,魯迅先生曾主張“拿來主義”。這個主義至今也沒有過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