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13日,一架載有45人的客機從烏拉圭飛往智利,因遇上風暴墜毀在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脈渺無人煙的雪山中,機上的45名乘客都是烏拉圭的橄欖球手和他們的朋友、家人。飛機墜毀后,一開始還有29人生還,但在饑寒交迫之中,最后只剩16人活了下來。這16名幸存者為了生存,生吃遇難朋友的尸體,因為大多數(shù)遇難者都是熟人,所以他們先從不認識的人吃起,然后再吃熟悉的人,72天之后他們獲救了。
這是一次涉及倫理道德的特殊空難,1993年,這個事件被美國好萊塢拍成了電影。而這個事件的確是世界空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搜救事件,因為這架飛機上的人幾乎都互相認識,不是朋友就是親人,所以當飛機失事,72天沒有救援而要靠尸體維持生命的時候,你的選擇只能是吃朋友,還是吃親人?最后這些獲救的年輕人,雖然成功地活了下來,但是當他們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后,并沒有受到歡迎,反而遭到了遇難者親人的唾棄,咒罵他們是吃人的魔鬼。僅此一點,這一事件就在后來的日子里引發(fā)了極大的爭議。
時間就是生命,空難事件中尤其如此。
國際救援界一般都認為,災難發(fā)生之后存在一個“救難黃金72小時”的時間段,在這一時間段內,幸存者可以有比較高的存活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第一天幸存者可以有90%的存活率,第二天幸存者可以有70%到80%的存活率,但從第三天開始,幸存者的存活率就會驟然降低。所以在世界各種災難當中,72小時內的國際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qū)緊急災難專家裴西根曾經解釋道:“72小時之后,救出來的要么是尸體,要么就是奇跡?!?/p>
太平洋上的“黃金72小時”,這是一場人與時間的賽跑,大家都希望看到奇跡。
與世界新聞媒體的一片喧囂不同,冷靜的信息分析家總是會注意到新聞記者所忽略的現(xiàn)象,這就是職業(yè)敏感性。我很早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奇怪的沉默角落——波音公司。
在整個世界幾乎為馬航MH370的失聯(lián)忙得天翻地覆之際,波音公司似乎低調得出奇、冷靜得出奇,除了放風說波音公司應美國政府的請求,有一些人提供協(xié)助之外,再無表態(tài),再無動作,簡直低調得要命。這樣的情形與波音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熱火朝天的銷售干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眾所周知,波音公司不是一個普通的商家,波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與軍用飛機制造商,是全球航空航天業(yè)的領袖公司,總部位于芝加哥。公司下設兩個業(yè)務部門:波音民用飛機集團和波音綜合防御系統(tǒng)集團,在美國境內及全球70個國家共有員工16萬多名。波音公司在全球航空業(yè)市場上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號稱是一家非常多元化、人才濟濟且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企業(yè)。員工中超過12.3萬人擁有大學學歷,他們來自全球約2700家大學,幾乎涵蓋了所有商業(yè)和技術領域的專業(yè)。
波音現(xiàn)有的主要民機產品包括717、 737、747、767、777系列飛機和波音公務機,波音公司總是自豪地提醒人們注意到,全球現(xiàn)役的波音民用飛機接近1.3萬架,約占全球機隊總量的75%。2013年,波音公司全年的凈利潤為46億美元,總收入達到866億美元。波音公司幾乎在任何銷售場合,都會使用這樣的標志性話語來做推銷:波音民用航空服務部通過一流的全天候技術支持幫助用戶保持飛機的最佳使用狀態(tài)!
當然,這次馬航的MH370失聯(lián)事件對波音公司來說并不是掌聲,波音公司還是可以用航空界的所謂“慣例”來做自我辯護:我是造車的,不是開車的人,一切要等到MH370被找到,最終調查報告出爐,才適宜做出表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