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大多會有一些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傷的來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絕、活力能量受壓抑、麻木不仁、缺乏溫暖、緊張、受虐、被比較、有壓力、被苛責、被批判。也許這當中最大的羞辱是,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而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整個社會)所期望要求的人。帶著這些羞辱,我們的純真、活力、愛心、信任……開始一一瓦解,不復存在。純真變成多慮、信任變成不信任、自然流露變成精神崩潰和自我懷疑、生機盎然變成沮喪和缺乏活力、自然的權利主張變成好戰(zhàn)或無法保護自己、熱忱變擔憂、抒懷變催促……這個清單列都列不完,而我們就在這些過程中受傷了。
這樣的傷害在我們一生中不時地發(fā)生,最早可能會在母親的子宮中發(fā)生,后來也發(fā)生在我們現實的生活里。每個人受傷的方式與程度不一樣,自然每個人所受到的影響也就不同。然而,了解到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多或少受過傷害是很重要的。很少人在小孩時期就具有內在的資源,可以有效地去防御自己不受到傷害、不變成麻木不仁、不受到負面影響,而可以仍然強壯地活在自己的中心。
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狀態(tài)是:柔軟、接納、開放和幸福感。然而,在受傷之后,失去了內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雜了害怕、孤寂和羞愧。中間這一層變成了一個令人害怕、孤立、羞愧的空間。經歷了社會和宗教多年來成功的洗禮之后,人們已變得順服,不得不壓抑個人的狂野、性意識和真實感受。這是因為獨立的個體性會讓那些需要掌控孩童的人感受到威脅,也會喚起他們太多的害怕。害怕和內疚通常會被使用來壓抑小孩的生命能量,讓我們忘掉真實的自我。我們的父母、師長和宗教權威人物(每人尊崇的各有不同),都是這個壓抑過程的無名工具。然而,他們還能怎么做呢?他們自己也同樣在這個壓抑工具下求助無門。
除非我們循規(guī)蹈矩,照著大人的期望去做,不然就會面臨被斷絕愛和贊同的來源。小孩如不服從,可能會被處罰、虐待、孤立、拒絕,甚至有會被毀滅的感受。照顧我們的人、老師們都以為他們是為我們好才這么做,才非要將社會文化這種壓抑的價值觀,強加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在還是小孩保有純真和接納的狀態(tài)時,便屈服讓步,放棄自己渾然天成的活力生氣和狂野氣質,好去交換大人的愛與贊同。每個人的自我感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遭遇到這種直接的攻擊,也因此發(fā)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用來應對的謀略,也就是落入第三圈外層的保護層)。
不論求生存的策略為何,我們的脆弱情感現在包裹了一層層的羞愧和驚嚇。伴隨著羞愧和驚嚇而來的,還有深沉的被背叛、受傷、憤怒、無助、絕望之感。我們的受傷和憤怒來自受虐、被忽視、不被接受、不被看見、不被聽見、不被欣賞、不被了解;還有被迫要表現和順從,要壓抑自己的性意識和蓬勃生氣。而這些憤怒和受傷的感覺,被緊抓在第二圈中間層,隱藏于驚嚇和羞愧感之中。當我們探索中間層時,大部分人最先接觸到的會是驚嚇和羞愧感。但是,當我們探究得更深時,我們也會感受到深沉的憤怒、空虛、難過、孤寂和自我的空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