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新反思中國改革之得失(4)

讀懂中國改革:新一輪改革的戰(zhàn)略和路線圖 作者:吳敬璉 林毅夫 周其仁


推進改革,厘清政治體制為關鍵

30多年的歷程告訴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才是順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光明之途。

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應當在以下方面積極推進:

首先,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其次,在經濟改革的實際推進上,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實現(xiàn)尚未完成的產權制度改革;繼續(xù)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完成國有企業(yè)的股份化改制;加強商品和服務市場的反壟斷執(zhí)法和資本市場的合規(guī)性監(jiān)管;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體系。

再次,政治改革必須加快。民主和法治,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上層建筑的保證。距離十五大提出建設法治社會主義國家和十六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口號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雖然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建立民主和法治的現(xiàn)代政治體制并非易事,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容不得我們延宕和等待,必須從建立法治起步,加快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通過法治建設在各種權利主體之間正確地配置權力,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民主,強化民眾對政府的控制與監(jiān)督,才有望穩(wěn)步地實現(xiàn)民主和法治的目標。

需要著重指出,根據過去30年的經驗,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癥結在于政府自身。計劃經濟是由一個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直到人們的家庭生活無所不管的全能政府所控制和操持的。由于改革涉及每一個政府官員的權力和利益,要把這樣的政府改造成為專注于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型政府,就需要政府官員出以公心,割舍那些與公仆身份不符的權力。政府改革的任務不僅是要減少和消除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行政干預,使市場機制有可能發(fā)揮基礎性作用,更艱巨的任務在于建設一個能夠為市場機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環(huán)境。沒有這樣一個制度平臺,就難以擺脫公權不彰、規(guī)則扭曲、秩序紊亂、官民關系緊張的狀態(tài),難以使經濟和社會生活進入和諧穩(wěn)定的正軌。

應當承認,由于我國缺乏民主、法治傳統(tǒng)和文化積淀的歷史慣性,實行民主和法治勢必遇到障礙與阻力。然而,推進改革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亡和所有中國人的根本利益。在這樣的問題上,容不得我們有絲毫猶疑。只有沖破阻力,奮力過關,才能走上坦途。

(本文原載于《中國與世界觀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