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1928年結(jié)束近兩年的法國之旅,回到上海的。
這年8月完成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于次年1月4日刊載于《小說月報》,開始用“巴金”筆名。
《滅亡》是巴金在旅法時構(gòu)思并完成的。二十三歲的巴金,在1927年1月登上赴法郵輪,在途中寫了《海行雜記》,2月19日在巴黎靠岸,住進拉丁區(qū)一家小旅館。夏天,肺病復(fù)發(fā),從巴黎東移居沙多·吉里鎮(zhèn),寄宿在拉封丹中學。
巴金是在“有感情無法傾吐,有愛憎無法宣泄,好像落在無邊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顆心無法安放”(《文學生活五十年》)的心境下,去往法國的。住在巴黎拉丁區(qū)一家小旅館五層樓上,一間充滿煤氣和洋蔥味的小屋子里,無論是深夜聽著巴黎圣母院悲哀的鐘聲,還是在陽光照不到的小屋看書,他都感到孤獨寂寞。
離小旅館不遠,是先賢祠,他每天都要經(jīng)過。在陰雨的黃昏,他站在盧梭銅像前,對這位“夢想消滅壓迫和不平等”的“日內(nèi)瓦公民”,訴說著自己的絕望和痛苦。夜晚憑窗凝望夜空的寒星,往昔的許多經(jīng)歷、見聞便在記憶中復(fù)活,在心頭縈繞:
五歲隨母親到父親任知縣的川北廣元,在那里母親教他讀《白香詞譜》。辛亥革命爆發(fā)前父親辭官,舉家回成都,幾年后母親、父親相繼去世。五四運動爆發(fā),同兄弟姐妹讀《新青年》,受其影響,給陳獨秀寫信。十六歲,祖父作古,自家那個封建、腐朽、墮落、鉤心斗角,以暴戾行徑摧殘年輕人的大家庭,隨之瓦解。十九歲同三哥到上海,進南洋中學讀書。不久,到南京,入東南大學附中。彼時,已發(fā)表論文、隨筆、詩歌多篇。接著,他經(jīng)歷了五卅運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叛變革命、新軍閥取代舊軍閥將翹首以待革命勝利的廣大民眾推向痛苦深淵。不久,在世界范圍內(nèi)爆發(fā)了拯救無政府主義者、意大利工人樊塞蒂免受死刑的活動,最后樊塞蒂仍被處死……
沉重的回憶,特別是被巴金奉為“先生”的樊塞蒂之死,讓巴金感到極度的震驚和憤懣,為了留下那些沉重的記憶,也為了發(fā)泄世事重大變故的激情,他決定并開始用小說來表達。他在《寫作生活的回顧》一文中說:
為了安慰這一顆寂寞的年輕的心,我便開始把我從生活里得到的一點東西寫下來。
1927年旅法期間,完成了《滅亡》的前四章。在美國舊金山《平等》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贊美李大釗的文章《李大釗確是一個殉道者》。另發(fā)了三篇抨擊國民黨的文章——《理想是殺得死的嗎?》《無政府主義并不同情國民黨的護黨運動》和《反共與反動》。該年8月,巴金積極參加營救樊塞蒂的斗爭。他曾給關(guān)在死牢里的樊塞蒂寫過一封長信。不久,樊塞蒂從死牢中給巴金回了信,這位意大利工人在信中勸他:“要忠實地生活,要愛人,要幫助人?!弊x完信,巴金淚流滿面卻極興奮地說,“從此我的生活有了目標,而我也有面對著生活的勇氣了”(《巴金文集》第七卷269頁)。意大利工人給了巴金如此深刻的印象。他在許多文章中曾提到樊塞蒂,而且自己把對黑暗社會的憤懣傾注在《滅亡》中。
自巴金小說處女作《滅亡》問世,文壇開始關(guān)注巴金,有評論他作品的文章出現(xiàn)。
從一開始,人們便以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位1928年出現(xiàn)的,后來成為新文學重要作家的巴金,作了或褒或貶、時毀時譽、相互矛盾對立的評價。這在現(xiàn)代作家評論中,實為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