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意味著搶占先機,然而機遇并不是那么容易捕捉的。歌德說:“善于捕捉機會者為俊杰。只有不畏艱險,敢于拼搏,緊緊地把握住每一次機遇,才能將我們事業(yè)的航船引向成功的彼岸。人生成功的秘訣是當機會來臨時,立刻抓住它。”
微軟帝國里程碑式的發(fā)展,與比爾·蓋茨從不放過任何一次創(chuàng)造財富的機會是分不開的。美國數(shù)字研究公司的格里·基德爾,就是那個讓“一個世紀可能只出現(xiàn)一次的機會”溜走的倒霉蛋。機會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他若不及時抓住,或竟頑強地拋開機遇,那就并非機緣或命運在捉弄他,唯有歸咎于他自己的疏懶和荒唐。比爾·蓋茨牢牢抓住機會,抓住向IBM公司的首臺個人計算機提供操作系統(tǒng)的契機。而對于格里·基德爾來說,則是坐失良機,將幾百億的生意拱手讓給比爾·蓋茨,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比爾·蓋茨的財富而嘆息。
1977年年初,蘋果公司推出了風靡世界的微型個人計算機“蘋果二代”,開創(chuàng)了計算機業(yè)的新時代。而一直對微型計算機不屑一顧的計算機巨人IBM也只好向現(xiàn)實低頭,他們召集專家會議,討論研制個人計算機的可行性方案,希望以最快的速度進軍個人計算機市場。在對微型計算機的研究方面,由于IBM多年來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短時間內無法研制出操作系統(tǒng)和微處理器這兩項核心技術,此時的IBM正被美國聯(lián)邦法院的反壟斷官司纏身,無暇多顧。于是,IBM公司決定向技術領先的小公司購買微處理器和操作系統(tǒng)應急。經(jīng)過一系列市場調研,IBM決定采用英特爾公司的8088微處理器。當時,在操作系統(tǒng)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是美國數(shù)字研究公司格里·基德爾博士研制的CP/M操作系統(tǒng)。為了盡快推出產品,計算機業(yè)巨頭IBM屈尊降貴,專程登門拜訪格里·基德爾博士,商討合作計劃。然而,這位美國數(shù)字研究公司的年輕老板格里·基德爾恃才傲物,他完全沒有看到蘊藏的巨大商機,對IBM拋出的橄欖枝不屑一顧。心急如焚的IBM公司工作人員在格里·基德爾那毫無收獲后,把合作的對象轉移到曾經(jīng)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開發(fā)過BASIC程序的微軟公司。
1980年,比爾·蓋茨25歲,微軟也只有32名員工。計算機工業(yè)之王、美國藍色巨人——IBM來到微軟,碰巧遇到一個不修邊幅的年輕人,便問道:比爾·蓋茨的辦公室怎么走?小伙子陪著主管返回辦公室,然后在辦公桌后坐了下來。直到那一刻,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微軟的董事長——比爾·蓋茨。
對于IBM公司代表的突然來訪,蓋茨曾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寫道:“當時來了一位穿黑衣服的男子來找我,我正好在公司,親自接待了他,并進行了實質性會談;而這個時間,基德爾正搭乘他的私人飛機出外游玩,他的妻子禮節(jié)性地接待了來客。”
經(jīng)過認真的研究與分析,比爾·蓋茨認為IBM擁有強大的研究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但要完成開發(fā)個人計算機的項目,軟件上仍需合作。而此時,比爾·蓋茨及其微軟在軟件開發(fā)方面的名氣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比爾·蓋茨敏銳地覺察到IBM的微型計算機很有可能擊敗蘋果計算機。對于微軟而言,市場的潛力是相當巨大的,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搶占市場份額。技術水平暫時的高低并不很重要,如果能借助計算機巨人IBM公司,便可以搶先占領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市場的制高點。此時,比爾·蓋茨依然認為:IBM公司是大公司,與之合作,可以說是攀了高枝。當藍色巨人IBM公司下山摘桃子時,機靈的微軟人搭上了這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