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朝不僅出現了貞觀之治,還出現了開元之治
中國古代歷來都是把“大同”思想作為最高的社會理想,《禮記·禮運》中講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边@樣一個“大同”境界,在唐朝以前都認為是一種理想的世界。到了唐太宗貞觀時期,盡管此時經濟尚不發(fā)達,但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外戶不閉,馬牛被野,民風淳樸,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這種情況和“大同”境界有幾分相似。加之王朝初期,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奮發(fā)向上,心情歡樂開朗,即使對于經濟非常繁榮的開元時期的人們來說,也覺得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是一個自古以來所沒有過的時代。
貞觀之治為什么在歷史上有那么大的影響?《貞觀政要》為什么能成為歷代帝王的教科書?這跟貞觀時期這樣一種社會狀態(tài)有密切的關系。“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貞觀時期經濟并不發(fā)達,但是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飯吃,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長。由于當時經濟尚處在恢復階段,商品貨幣關系尚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土地兼并還沒有發(fā)展,整個社會還未處在激烈的動蕩之中。因此,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一方面是國家財政力量和軍事力量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則是農民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
唐朝不僅出現了貞觀之治,還出現了開元之治。開元之治形成以后,唐玄宗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封禪泰山,在泰山寫了《紀泰山銘》。開元、天寶時期社會安定,民風淳樸,雖然不及貞觀年間,但是它有著空前繁榮的經濟,絢麗多彩的文化,國勢極為昌盛?!顿Y治通鑒》卷二一六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p>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以后,安祿山從北京起兵一直打到長安,唐玄宗匆匆忙忙逃往四川,有人說唐朝從此中衰,這種說法并不符合唐朝的實際情況?!鞍彩分畞y”以后唐朝一度陷入混亂,經濟受到破壞,地方藩鎮(zhèn)割據,但是這些問題都逐步地解決了,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唐朝后期就是“天下盡裂于方鎮(zhèn)”。唐朝真正出現衰象是在9世紀的中期,但是不論是唐朝初年貞觀時期,還是“安史之亂”以后的唐朝后期,和開元、天寶時期相比都缺少一個東西。唐朝初年可以稱得上是昌盛,但是經濟并不繁榮;唐朝后期,經濟的繁榮大大超越了開元、天寶時期,但又談不上昌盛。而開元、天寶時期,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國勢昌盛,是真正的黃金盛世。
(四)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在唐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實現統(tǒng)一是每一個帝王的最高理想之一,唐高宗時期把中國的疆域擴展到了巴爾喀什湖流域,使唐代疆域達到了最大。唐朝一些民族結束了長期停滯的原始階段,打破了孤立發(fā)展的狀態(tài),建立了政權,擴大了交流空間,加強了與其他民族的交流,開始走向更高的社會發(fā)展階段。